黃震
摘 要: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記憶,是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高效途徑。
關鍵詞: 多媒體 歷史教學 教學應用
如果說20世紀的大門是由蒸汽機(工業革命)撞開的,那么21世紀的大門就是由鼠標(信息技術)點開的。江澤民同志在北師大講話中指出:“進行教育創新,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要通過積極利用現代信息和傳播技術,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币虼藲v史教師必須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積極進行教育創新,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歷史教學和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學科整合,為歷史教學開辟一片嶄新的天地。
歷史學科包涵極其豐富的內容,歷史現象紛繁復雜,歷史人物千千萬萬,歷史事件層出不窮,采用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和一本書的教學手段已很難傳遞豐富的歷史知識,而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是有效的。那么多媒體到底有什么優勢,可提高教學質量呢?
一、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的動力??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倍嗝襟w教學手段的新穎性、多樣性、生動性、趣味性,是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如果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豐富的影視資料,創設歷史情境,則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為學生再創歷史畫卷,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間距離,變被動“聽”、“記”為主動“看”,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積極注意的傾向,并激起熱烈、持久的情緒。例如在講述“鴉片戰爭”一目時,可選用電影《林則徐》中的相關畫面:官兵吸食鴉片,戰斗力削弱;白銀大量外流,銀荒日重;人民吸食鴉片,導致家破人亡;林則徐上書道光帝、查禁鴉片和虎門銷煙等。這樣通過再現歷史,使學生投身其中,產生強烈共鳴,引起興趣,從而思維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參與課堂,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根本的創新教育思想。
二、增加課堂容量,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能力
以往教師課堂容量有限,教師如果想在課堂上補充一些課外知識是很難的事情。自從有了多媒體技術出現在歷史課堂之后,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課件在課堂上補充大量與教學目標相關的內容,用這些內容充分論證課本上的觀點和讓學生根據該內容進行分析,理解課本知識。
譬如,在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首先給學生放映一段有關中國圓明園獸首拍賣的新聞,由此展開對全文的介紹,讓學生帶著問題了解中國的文物為何會出現在國外拍賣行。同時學生把現在的知識聯系到我國近代的歷史。這樣學生會從整體上、政治上、經濟上綜合地分析歷史事件對于一個國家所產生的影響,從而綜合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解決難點,培養能力
教材中的某些內容比較抽象或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學生感到陌生。而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通過多媒體演示,誘導學生思考問題和強化記憶,誘導他們尋找并發現錯誤所在,最終獲取正確的結論,這樣便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講授“西安事變”內容時,因為“西安事變”發生后,國內各派的態度是學生難以弄懂的難點,我播放了電影“西安事變”中的四個片斷:(1)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實行“兵諫”,扣留蔣介石;(2)宋美齡及蔣介石的顧問端納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而斡旋;(3)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去西安調停;(4)張學良送蔣介石到南京。進而提問學生:張、楊既然實行“兵諫”,但為什么不處決蔣?宋美齡和何應欽同屬國民黨人,為什么宋慶齡希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而何應欽則要用武力解決西安事變?蔣介石是中國共產黨最兇惡的敵人,為什么共產黨還要派代表團去西安調停,也希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學生聯系四個電影片斷,經過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問題,弄清國內各派別對西安事變的態度及目的,從而解決難點問題。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歷史教學帶來眾多好處。但是多媒體教學畢竟是輔助性教學,如果將多媒體課件的作用看得太高、太偏,甚至認為多媒體課件可以取代歷史教師的地位,那么這些情況將導致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不相符。如果使用不當,或者盲目認為利用多媒體手段越多越好,往往適得其反。那么利用多媒體手段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1.內容寧精勿濫,把握好度。
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不必要一味追求內容多,并不是內容多才體現出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在講到一些原材料分析時,不要顯示太多的材料,這樣會使得學生有一種壓抑感,應該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教師一定要實現仔細分析,盡量做到“精”。另外,在做鞏固練習時要同樣如此,講究典型性與代表性。
2.適時運用。
恰到好處地運用,才能化平淡為神奇,獲得最佳效果。在播放錄像片段時,如未先向學生說明,直接播放,學生就會感到突兀,也就抑制學生思維。因此,多媒體手段應用在“刀刃”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應是促進學生主動地探索知識、增強主體意識的過程。如果一節課自始至終全部使用多媒體手段,把學生當作一個隨意往里灌注知識的口袋,那么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就降低學習效率。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是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我還看到由于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更新的學科,教師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水平往往影響學科整合的成效。這就要求歷史教師確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自覺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知識廣度和理論素養。
教學實踐已經證明,現代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又要注重多媒體的實效性,避免只是“看熱鬧”、“走馬觀花”。一句話,多媒體教學并非一用就好,多用更佳,而在于用得巧妙,用得適時,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做到“適時、適度、適當”,以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優質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