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靈聰
摘 要: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學習者必須通過數學思維把新的知識消化、吸收,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把新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維結果,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數學教育的本質就是關于思維的教育,數學教育的目的就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改善學生思維的品質。
關鍵詞:數學思維;數學思考;討論氛圍;數形結合;數學周記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數學教學中,思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不斷思維的過程。但思維看不見摸不著,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本文試從幾個方面闡述。
一、營造討論氛圍,活躍數學思維
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在教學“面積與面積單位”時,當學生理解了面積的意義,會比較圖形的面積大小之后,先要求女生閉眼,男生先觀察一張長方形紙片并數出上面有幾個小方格(4×6=24格);然后交換形式,女生數出另一張長方形紙片有幾個格子(2×3=6格),接著交流“男生看到幾個格子?女生看到幾個格子?你們覺得誰看到的紙片可能比較大呢?”全班都認同了24格的紙要大,但是在吳老師一句“你同意嗎?”中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讓學生思考:如果24格的格子很小,而6個格子的格子很大,結果會怎樣?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最終得出“格子大小不一樣,不能進行比較”的結論,明確了在比較面積時對格子(也就單位大小不一)的要求,深化了學生對統一單位重要性的認識。
吳老師營造的這個討論氛圍,不僅使學生去想象對方格子的大小,進一步豐富學生頭腦中形成的面積,以及將要學習的面積單位的表象;還能使學生在嚴謹的討論中充分認識到面積單位的重要性,強化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如此的課堂,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在進行著真實、有效的數學思考。
二、利用數形結合,提升數學思維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千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數學中,數和形是兩個最主要的研究對象,它們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在課堂上,教師巧妙地運用直觀圖形,將無形的問題直觀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讓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數學特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如,在《乘法運算律的復習》教學中:
1.乘法交換律
師:誰記得乘法交換律的字母式?
生:a×b=b×a。(板書)
師(出示一個長方形):你能用這個長方形的不同擺法表示這個等式嗎?
生動手展示如下:
師:你能解釋一下嗎?
生:第一次擺放長方形面積列式是a×b,第二次擺放長方形面積可列式b×a,再由同一個長方形面積相等,可以得出a×b=b×a。
2.乘法結合律
師:怎樣求出下面的面積?
生:要求出c個小長方形的面積,可以列式為(a×b)×c,也可列式為a×(b×c)。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可以寫成一個等式(a×b)×c=a×(b×c)。
師:這個等式表示什么運算定律?
生:乘法結合律。
3.乘法分配律
師:同學們請看(課件出示下圖),會求這個圖形的面積嗎?
生:(a+b)×c。
師:還可以怎么列式呢?(課件出示拆分圖形)
生:a×c+b×c。
師:觀察這個圖,同學們想到了什么?
生:(a+b)×c=a×c+b×c,乘法分配律。
通過以上三個例子,把乘法運算的三個定律用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直觀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抽象的運算定律,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又如,在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中有這么一個片段:
師在黑板上畫了一條射線,并在上面標上分割點和0、1。
師:看到分數嗎?
生:沒有,只有射線和整數0、1。
師:想象一下,在哪里?用手比劃一下。
生自由比劃。
師:誰上來指一指。(指名上來指)你為什么這樣指?
生:只要把0和1這一段平均分成4份,從0開始數一份,就是。
師:同意嗎?那誰能指出 , 在哪?
生上臺一一指出。
師:現在請同桌合作,一人報分數,另一人指出。
……
師: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要在數軸上表示出一個假分數,你覺得應該在哪個范圍?
生:肯定在1和1的右邊,包括1。
師:為什么?
生:因為假分數等于1或大于1。
師:那我想表示一個真分數呢?
生:那就在0和1之間,不到1。
師:0和1這么一小段里隱藏了多少個真分數?
生:無數個。
通過在數軸上表示出分數的大概位置,完善對真分數和假分數的認知。滲透了對分數大小比較意義的認識,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堅持寫數學周記,記錄數學思維
我從三年級起要求學生堅持每周寫一次數學周記,周記內容可以是對某一課學習的回憶,也可以是本周學習的體會,還可以是運用本周學習的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的心得……當學生把觀察生活的過程,把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也展現出了他們的思維過程。我們來看一下李蘇的“剪指甲”:
剪指甲
李蘇
“咔嚓……咔嚓……”又要剪指甲了。我突然想算一下,一年要在手指上剪掉多少指甲。
我想,大拇指的指甲面可以看作長和寬都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每次大約剪掉長度1毫米的指甲。1毫米=0.1厘米。每周剪一次,一年有365天,365÷7=52(周)……1(天),我們就按52周來計算,一年共剪掉:52×0.1=5.2(厘米),那么一年一個大拇指剪掉的指甲就是:1×5.2=5.2(平方厘米)。如果和其他手指的指甲平均一下,每個手指一年約剪掉5平方厘米,十個手指就是5×10=50平方厘米。如果再加上腳趾甲,一年剪掉的指甲就是100平方厘米呢!也就是1平方分米!
哇噻,“相當于一個手掌大小啊!”當我算出這個得數時,不由得發出了一聲驚叫。
從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清晰的思維過程。也許,他經過了多次實踐和反復思考,才完成了這項活動。但最后,當他用日記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時候,他的思維就有條理了。
參考文獻:
許兆紅.淺談培養學生的教學思維品質[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5).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