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劍
摘 要: “疑者,思之始,學之端也”。一切學習皆源于疑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精神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還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高中歷史課堂應通過營造質疑環境,激發思維熱情,強化思維訓練開展學科教學,培養學生能、勇、善、樂的質疑意識。
關鍵詞: 歷史教學 質疑環境 質疑精神
所謂“質疑”就是提出疑問,質疑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學習方法。然而,很多時候質疑精神在我們課堂中消失了,教師和學生都服從于教材的結論。模式化、格式化取代了個性化、生動化。這與當今課堂教學改革精神相違背,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是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
而學生參與教學的有效手段,就是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在“疑”中學習,在“疑”中創新。讓歷史課堂教學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質疑精神。如何才能實現呢?對此,筆者根據自身多年教學經驗談談一些淺顯的看法。
一、打破權威,歷史教師要有質疑精神
教師不具備質疑精神,卻要培養學生這種精神,是不合理的。教師培養學生反思和質疑精神首先要從自己入手。教學中盡量用質疑精神對待教材,對待教材中的每一個結論。例如,列寧曾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鑒。再如經濟危機在教材中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2007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對這些有疑問的地方,難道不值得我們反復思考與質疑嗎?
二、創設環境,搭建質疑平臺,讓學生勇于質疑
首先,教學既是知識傳授的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質疑精神容易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產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和諧、寬松的師生對話關系。要讓學生有膽量參與到課堂質疑教學過程中,鼓勵他們“找茬”,如講到“一票共和”時,就有學生質疑過:“英國資產階級為什么不支持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反而支持法國封建勢力呢?”對于這樣的質疑,我們要給予呵護,才能更好地建設課堂質疑文化氛圍。
其次,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觀都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合作者。傳統以教為本的教學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學生是學習的被動接受者。因此,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主動”向“被動”轉化,學生由“被動”向“主動”轉化,為學生質疑讓出時間和空間。如講到蘇聯的改革時,曾經用多媒體事先放映了蘇聯垮臺時的部分影像資料,提出了“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一夜之間不復存在,是什么導致這個龐大帝國的滅亡?”通過這個質疑,學生有一種“知識的饑餓感”,產生進一步調查和研讀史實的欲望。
三、教給學生質疑方法,讓學生善于質疑
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方法,使學生善于質疑、樂于質疑,要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從中享受到質疑的樂趣,而不是把它看做苦差事。具體來看,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讓學生學會從歷史“對比”中質疑問難。教師要教會學生比較分析某些概念、結論之間有哪些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讓學生從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中質疑問難。如“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都是地主階級的改革,它們在目的、性質、結果等方面的區別是什么?”“明朝時中國的內閣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產生的內閣是相同的事物嗎?不是,它們的區別又是什么?”“《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同為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它們在內容和影響上是一樣的嗎?”“同樣是遠洋航行,鄭和下西洋為什么就沒像新航路開辟那樣在中國發展起資本主義”……通過這樣相似問題的對比,讓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發現疑難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現象的“矛盾”中質疑問難。大千世界充滿了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能夠發現矛盾,就能發現問題,教會學生在矛盾處質疑問難,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例如:講到法國“一票共和”時,就有學生指出來“為什么英國的資產階級不支持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反而支持封建勢力呢?”當我講到“辛亥革命”失敗時,學生就有人質疑“孫中山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家,效仿歐美搞民主共和制度,為什么得不到歐美資產階級的支持?”還有講到“《南京條約》時,提到五口通商,廣州作為其中一個,似乎與清政府早期設立的廣州十三行相矛盾”……這一系列看似違背邏輯的現象,實際上深藏著真實客觀的合理性。通過培養學生對“矛盾”現象的質疑,提升學生觀察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
3.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結論”中質疑問難。現有高考制度下,學生對教材的結論往往奉若“真理”,唯書唯本,只管背,從沒有產生過懷疑。當有一天他們發現部分“真理”是埋藏在文字之外的話,該有多么困惑。因此,歷史老師的作用就應該是“現實的關懷”。告訴我們的孩子:我們一路走來的道路是怎樣的?有沒有走過彎路?錯在什么地方?怎么修正的……這涉及學生質疑精神培養,對所有歷史結論多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五四運動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葬送了蘇聯,這樣的評價是否公允……
總之,教師要解放思想,準許學生有疑就問,鼓勵學生不懂就問,不怕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同時不要使學生的質疑問難流于形式、走過場,長期堅持學生質疑精神培養,則學生創新能力一定會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裴娣娜,主編.教學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8(第1版).
[2]趙艷梅.淺談歷史教學中的“質疑”.吉林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