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華
摘 要: 針對在高中歷史教育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問題,以歷史教學作為理論基礎,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理論依據,有效實現歷史教育教學中“三觀”的培養,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素質,響應國家進行現代化教育,注重學生素質的理念。通過對選題的由來及選題的意義及優勢和不足三方面深刻地論述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問題。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效教學
一、選題的由來
(一)在我國教育體系中,考試成績高低是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由此導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嚴重缺失。由教育部擬定的《高中歷史課程的標準化》明確提出知識素養和專業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目標性課程。“使學生在歷史課中的歷史意識提高”不僅是歷史課堂教育的目標,而且是歷史課的偉大宗旨。
1.在我國新課改的全面普及、重視學生情感教育的背景之下,“有效教學”和“高效教學”一直被教育界廣泛關注,這兩種思想各執己見,各有千秋。那么在這場激烈的“巔峰對決”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性”是否被很好地體現,學生能否在歷史課堂上提高知識素養和專業能力?即使這只是個別案例,但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我國高中生思想健全、積極向上的態度的缺失,也時刻提醒我們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性。
2.(1)現如今某些高中生對金錢的看重遠遠超過對思想文化的看重。他們普遍缺少愛國意識,樂觀積極的態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缺少直面困難的決心和毅力。更注重沉迷物質享受、消費的攀比,導致精神世界的嚴重缺失。而當代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祖國的繼承人,這著實不令人擔憂。(2)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在孔廟穿著暴露的衣服拍照留念,在國家公祭日公祭場所嬉笑打鬧,穿著日本服裝在旅游景區留念和大肆喧鬧,對于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早已淡忘,在紀念碑前自拍,在參觀其紀念館時不嚴肅,嬉戲打鬧,有說有笑的現象。看到這些現象,我們感到恥辱和痛心。這些現象不得不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深刻反省:我們不能為了某些商業利益和炒作而使國家的文化和歷史受到侮辱和毀滅,其可能會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和短期回報,但是我們失去的是用金錢所不能購買的,是長期的災難,是青年人的無知,是民族的淪喪。中國人應以一個“見證者”的身份擔負起歷史文化的道德責任,而不是冷漠的旁觀者,應該參與其中,用我們的愛國行為去彰顯,愛國的體現就應如此。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和地位——歷史教育中的“元價值”和“最終目標”
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是由人的培養目標決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的初步形成是培養目標的首要任務,集中體現了“三觀”在高中生教育培養中的重要意義,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歷史意識、創新意識、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幫助學生培養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有思想健全,積極向上,全面發展的心態,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歷史學有復雜的功能,其中包括了解歷史教訓、理解歷史發展事實、掌握如何教育群眾等一系列功能。學習歷史,可以以史為鑒,知事理,明得失。道德評價普遍存在于人類歷史中,歷史被作為廣大人民群眾教育的主要渠道,努力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使學生的純真本質得到全面升華,使廣大學生深刻地認識和體會到歷史教育對其的幫助;通過認識偉大的歷史人物,了解它們的生平事跡,從中得到感悟,學習他們的美好品質和優良傳統。提高其責任意識,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教育觀是歷史教育的實質,深刻體現在歷史文化對學生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
二、選題的意義
(一)使素質教育可以有效地實施
高中課程方案明確指出:“普通高中的教育全部是在九年教學義務教育的基礎之上逐步提高國民的素質、積極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基礎性教育。普通的高中教育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實施基礎素質教育的前提是教導學生做在思想上和文化上優秀的人。文化上的優秀,要求學生認真學習課本知識,成績優秀,這是可以明確體現出來的,是真實可視的;思想上的優秀,則有更高層次的目標,需要教書育人者更多的努力,是難以計量的,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是思想水平上的升華與提高。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比,它是一種全面的教育,有三個基本含義:一是面向廣大學生;二是使廣大學生的德智體能夠全面的發展;三是讓廣大學生積極主動發展;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文化素質,即學習成績,二是學生的思想素質,體現在道德方面。其中實施基礎素質教育最常見最主要的方法是課堂教學,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更直接的交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筆者認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這一觀點,這是向廣大全體學生開放,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和體驗其中意義,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強其自我修養和領悟能力,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步形成,最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使新課改全面推進和開展
課堂是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主戰場,但是高考的影響對于廣大高中生來說是巨大的,幾乎影響學生的一生。而在這一重要階段,高中教師在新課改中很難選擇,必須對高考及新課改同時兼顧,使高考成績和新課程理念同時穩步提升。因此,在高中新課改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十分重要。它的落實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在高中課堂教學中積極落實新課改的基本理念。
(三)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
高中是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時期,既沒有中小學時期的無知、天真和稚嫩,又未完全步入社會,身心未完全成熟。正處于較完整的人生觀塑造階段,正確的引導極有可能對一生受益匪淺,終生難忘。此時也是文化知識積累的高峰期,豐富的文化知識輔以正確的思想引導,促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規劃人生的藍圖。
三、創新和不足
(一)創新
本課題對教學實踐意義具有較強針對性。重點在于強調高中歷史課教學的全部過程,積極借鑒部分教師的教學和研究成果,給予我極大的幫助。另外,從歷史備課、歷史考試、歷史課堂、歷史教學、教學經驗一系列方面詳細而全面地論述了實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意義影響、可行性做法、存在的問題和需要逐步完善的問題,重點闡述歷史教學對青少年的重要作用等。創新的不足會導致教師呆板、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教學和學生一味聽從老師的教導而枯燥,同時導致學習過程的乏味,積極性的喪失,最終也于素質教育無益。因此,創新是生命的動力與基石,創新對于教學至關重要。
(二)不足
(1)研究中對相關性質的學科的理論知識掌握不夠,難以提出更深刻、更有建設性的意見,專業性質的論述只是停留于很膚淺的表面;(2)在搜集資料、整理相關文案和運用相關知識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例如:搜集的資料多半只是書中的案例,并沒有實際的在專業的書中尋求答案,這樣造成理論知識的不足,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接收全面而專業的知識。(3)沒有能舉出能更真實、更強有力、更發人深省的案例證明更多的論點,可信性不夠。
四、結語
通過對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這一論題的相關論述,筆者深刻地體會到歷史教學對于高中生來說的重要性。其不僅體現在思想道德上、文化素養上及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做法上,還體現在學習專業知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等一系列方面。而對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能僅僅依賴于學生本身,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對于學校,應積極開展歷史文化相關課程,通過參觀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熏陶情感,調動情緒,激發愛國情感,努力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家長也應起好模范帶頭作用,以身作則,從細微之處教育學生;學生自身更應注重自身素養,不只在學校、在短暫的課堂教育中,上課努力學習歷史文化課程,積極主動地與老師溝通,課下和家長溝通,在提升自我的專業素質的同時注重培養自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知行合一,把學到的觀念、理論運用到學習、生活中,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奮發向上的決心,努力帶動周圍的人,使其保持樂觀和積極的心態。
參考文獻:
[1]胡裔軍.談高中歷史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4(03).
[2]郭曉峰.新形勢下對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4(56).
[3]楊霞蓉.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05).
[4]聞海嬌.新世紀以來我國中學歷史學科“情感教育”研究綜述[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