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
【摘要】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巧妙引導 學生興趣 打造 趣味課堂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這樣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提高數學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數學尤為重要,那么我們就應積極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趣味性的課堂,激化學生學習數學的激情。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耳熟能詳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發掘素材,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和去應用數學的欲望,讓學生們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為其創設生活化的情景數學,間接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
(一)創設生活體驗情境,巧妙設置教學情境。
教師可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材料,用生活情景體念、問題情境模擬,讓學生親自體驗。例如1: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購物活動,小組內一個同學當售貨員,其他學生拿出一元錢去買文具。通過模擬“買文具”這一真實、有趣的生活體驗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間的關系,體會到了一元錢的價值及應用價值,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買東西的樂趣。例如2: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家里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息息相關。
(二)創設生活畫面情境,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或情景對話、問題引導和游戲互動等方式,創造性地把教材還原于現實生活,將數學教學與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畫面”,趣味性地開展教學,更能跳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如:在一年級新學期開學的第一節教學設計:“新學期開學了,大家走進校園,你會看到校門口兩旁擺放著許多盆花,你知道每邊有多少盆花嗎?兩旁一共有多少盆花嗎?”,“今天大家是剛來學校的,大家互不認識,你知道我們班的每組各有幾個同學嗎?全班一共有多少個嗎?一年級一共有多少人嗎?全校又共有多少人嗎?我想大家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暫時還不知道,我們就要不斷地學習,從中了解到會計算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數學。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一)創設生活化課堂氛圍,踐行快樂教育。
恰當的風趣幽默,能活躍課堂氣氛,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許多有經驗的教師上課時常出現師生開懷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氣氛,這都得益于教學中的風趣與幽默。如在講“雞兔同籠”問題:“有頭45個,足116只,問雞兔各幾何?”時學生心算、筆算后仍面露難色。這時教師下令:“全體兔子起立!提起前面兩足!”學生開懷大笑。之后,教師說:“現在兔子和雞的足數一樣了,上面45個頭,下面多少足呢?”學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這時學生歡快地叫起來“有26÷2=13只兔子,32只雞”。
(二)教學內容貼近生活,變枯燥的數字以“生命”。
1.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先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紅綠燈,讓學生回憶紅燈、黃燈、綠燈的變化規律。總結出“紅燈、黃燈、綠燈總是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種現象叫循環現象。日常生活中有這種循環現象,數字運算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為學生學習“循環小數”打下了直觀的基礎。這里,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同時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
2.在講授 “認識幾分之一”時,把例題改成“第28屆奧運會冠軍劉翔在110米跨欄比賽中,他跑了全程的十分之一,你能用線段表示這個分數嗎?”通過多媒體電腦課件展示,課件播放劉翔在110米跨欄中的情景,再把110米跑道抽象成一條線段,然后,讓學生說出表示的哪那一部分線段。這樣,使學生明白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教學實踐貼近生活,豐富內容調動熱情。
1.開展數學實踐,激發應用興趣。
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光依賴課堂教學遠遠不夠,必須開展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數學實踐活動。實踐告訴我們,適當開展數學活動,可以增強學生應用知識的意識,激發他們應用的興趣。例如,在我們學過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等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水池的容積等。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后,安排學生用面積單位測量書本、課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廳的地面面積。在學習“認識人民幣”后,組織學生做模擬購物的游戲,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錢,去買學習用品和需要的物品。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知識后,開展“比一比誰的手最巧”的活動,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剪出許多美麗的圖案,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數學的對稱美,從而使學生更熱衷于數學實踐活動。
2.加強課外活動,拓寬應用的渠道。
數學來源于生活。作為教師,可以創設條件,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平均數”的應用題以后,讓學生通過數據收集和整理來了解自己家里的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以及自己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又如,在學習“統計”之后,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開展一項調查性的實踐活動,可調查近期(一個星期)的氣溫變化情況,可調查自己家里10天以來每天生活支出情況等等,然后根據調查把收集到的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在班長上召開一個統計信息發布會。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獲得了與自身相關的好多信息,拓寬應用數學知識的渠道,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1.運用生活化游戲教學
游戲符合他們愛玩好動的天性,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能吸引全班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把數學知識“蘊藏”在生活常見的游戲中,無疑是讓學生樂學、愛學的最佳途徑。因此,教學中要注重運用生活的數學游戲,引領學生數數字,增添學習的趣味,達到相得益彰。如在教學了“20以內的加法”后,讓學生從家里拿來1—10的撲克牌玩,在課堂中玩加減游戲和比大小的游戲。又如,在學生認識了10以內的數后,設計一個擺數字的游戲,讓學生用火柴棒擺數字,說說每個數字用了幾根火柴。然后告訴學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這些數字之間能夠相互變化,讓學生通過合作游戲,自己去發現,然后匯報成果。學生在游戲中表現地非常主動,通過不斷嘗試,發現了其中的奧妙。
2.運用生活化語言教學
數學教學語言生活化是學生引導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認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
到,尖角在前是小于,開口在前是大于,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區分。又如把教學長度單位改成“長長短短”,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比大小說成“排排隊”等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我們深信,構建生活化的趣味課堂,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的激情,踐行新課改,落實好農村小學數學生活化,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