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勵
摘 要: 在新課程深化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任務繁多,難以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科學取舍,重點講解重難點。本文著重分析初中數學教學中有關“取”與“舍”的策略,以期為有效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初中數學 取舍教學 課堂效率
目前,我國數學課堂出現兩種極端局面,其中一種是教師講求面面俱到,卻因課時關系而無法左右兼顧,最終無法突出教學重難點;另一種情況是教師未能明確劃分教學目標主次,只得采取以偏概全的方式,缺乏教學系統性。此兩種情況一方面讓教學過程難以正常進行,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則導致老師在教學中常覺得左右為難,而讓整個課堂收效甚微。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學會科學“取舍”,才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緊扣目標,“取”與“舍”讓課堂教學內容有的放矢
課堂教學的重點應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使課堂教學得到優化。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取舍,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避免教師少費口舌,幫助學生少繞圈子。
例如:學習《有理數的加法》一課時,老師可以緊密圍繞本課教學目標:(1)讓學生掌握有理數加法法則的過程,深入理解有理數的加法法則;(2)靈活利用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展開整數加法運算,展開課堂教學。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深入探究運算法則,促使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了解兩個加數的符號與絕對值的關系,從而逐步提升學生分類、歸納和概括的能力。同時,指導學生深入探究數學知識,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更全面地感受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從根本上提升初中生的數學水平。
“取”教學重難點,“舍”教學無關細節。教學重難點應作為課堂主線貫穿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學活動的核心部分,教師在備課階段便應針對教學重難點提出確定與突破的具體構想,只有正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才能使教學活動有效性得到提升,并發揮教學活動的最大價值,進而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發展。
例如:學習《平方根》內容時,老師應該緊緊把握本課教學重難點,即了解平方根開、平方根的概念內容,以及開放與乘方互逆的運算,并能充分利用這個互逆運算關系求出某些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和平方根內容,避免在有限課堂教學過程中講授無關的內容,從而有效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實效性。
二、立足課堂,“取”“舍”讓課堂教學方法更具實效
教師“教”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盡管教學方式千變萬化,本質均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因此,教師應在選擇教學方法上進行科學取舍,這樣才能發揮數學課堂教學應有的功效,并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取”直觀感知,“舍”抽象講解。
學生在初中階段才初步接觸幾何概念,但幾何知識的抽象性卻讓學生難以理解與接受。要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教師應準確掌握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象化。同時,引入身邊實例進行思考,進而理解知識的含義,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從感知到表象再到認知,最終突破教學難點。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課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直觀展示兩個全等三角形,并且不斷變換兩個全等三角形,充分突出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與性質,一一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和對應角,避免采用傳統灌輸式講授方法講授“全等三角形”的特征,有效突破“全等三角形”的重難點,全面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水平。
(二)“取”恰當方式,“舍”盲目跟風。
數學教材中有著非常豐富的教學資源,初中數學教師對教材資源應進行合理取舍,抓重點、表核心,以提升教學效率。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尤其是在現代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五花八門,這便要求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取”恰當的教學方式,切忌盲目跟風,從而保障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學習《圓的認識》時,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可以合理創設疑趣,充分增強學生的探知欲望,如:“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圖形呢?”一部分學生回答說:“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老師可問道:“這些圖形是由什么線條組合而成的呢?”學生回答:“有些是直線,有些是曲線。”通過設計這樣的問題,直接導入“圓”這課的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圓”的特征。
三、合理取舍數學課堂練習,有效鞏固學生所學內容
數學教學中,課堂練習的設計猶如神來之筆,能有效提高和鞏固學生所學。但目前教材中某些課后習題設計過于單一,教師應及時加以整合,科學取舍并適當補充,讓習題更具層次性,讓學生思維在課堂練習的基礎上得以延伸,繼而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唯有合理進行取舍,抓準教學重點并制定詳細的教學目標,才能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繼而打造出高效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徐光輝.合理取舍,打造數學高效課堂[J].教師,2014(36):100.
[2]朱長東.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取”與“舍”的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