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紅
摘 要:小學語文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但語文知識并不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語文知識應被淡化,應該從臺前走向幕后,教學中應根據語文知識的類型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知識;淡化;教學設計
一、小學語文知識的界定
對小學語文知識的界定,語文學界說法不一,有的論者從知識分類的角度把語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還有的論者根據英國科學家、哲學家波蘭尼提出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知識形態,將語文知識分為顯性的語文知識和隱性的語文知識。關于語文知識類型和性質的討論很熱烈,但各家的語文知識所指有區別,在實際教學中到底要不要開展、怎樣開展語文知識教學依舊是“霧里看花”。
二、小學語文知識的“淡化”
新課程改革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這是不是意味著語文教學要把語文知識放逐呢?筆者認為,放逐語文知識的做法有失偏頗,新課程標準的提法是為了糾正語文“知識”獨霸的做法,力圖把語文知識的教學轉化成語文素養的提高。“沒有學校語文知識體系的建構,語文課程就成了一個空殼,母語‘學得教育就失去了憑借?!备母锏囊粋€重要方面是讓小學語文知識失去“霸權”地位,將純粹的小學語文知識傳授轉到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上來,故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淡化”語文知識的講授,應在學生個體參與體驗下,語文知識應該與課文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
語文知識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根據認知主體分類語文知識來看,知識可分為公共知識、個人知識兩類。公共知識是復合主體共有的知識,它可以通過學習、模仿、記憶而獲得。而個體知識則是個人在對公共知識有了一定的分析、消化和了解的基礎上,由個人所擁有的并已經內化到個體認知結構中的知識。按照這一分類方式,語文知識的“淡化”,淡化的應該是公共知識,陳述性知識中大量的內容都是屬于公共知識的范疇,而個人知識是能力、素養的一部分,有些可能已經轉換成能力了,有些可能還在存儲階段還未轉換成學生的能力,這應該是小學語文知識教學中的重點。
三、小學語文知識教學的開展
筆者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把這種靜態的陳述性小學語文知識再分為三類。一是記憶性知識。這類知識的掌握主要依賴機械記憶,即單純的記憶。在小學語文知識體系中,記憶性知識主要是指常用漢字(第一學段1~2年級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左右,其中800~1000個左右會寫。第二學段3~4年級,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800個(比原來減少200個)左右會寫。第三學段5~6年級,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漢字常用的偏旁和部首、基本筆畫和筆順規則、《漢語拼音字母表》與一些文學常識。二是理解性知識。這類知識的掌握主要依賴于邏輯思維,小學階段主要指常見的修辭格(比喻、擬人、排比等)、文章文體(說明文、記敘文、散文等)等。三是感悟性知識。這類知識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感受和體悟,記憶和邏輯思維所起的作用又處于相對次要的位置。感悟性知識具有較強的主觀感受性,這類知識多是在某些條件下通過個體主觀體驗而獲得。
對于記憶性的語文知識,我們應該主要采用講授法,基本不需要讓學生去探究。為了有效地強化學生的記憶,“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提供先行組織者”“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幫助提高學生記憶時間與效果的有效方式。例如,句子成分分析,許多老師都認為考試不考也就不需要教了,可筆者發現,若是學生不清楚一些基本的句子成分,就很難理解語病句子的病結所在。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整理、歸納句子成分,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學生迅速找到句子癥結,準確修改病句,同時也能避免學生寫作文遣詞造句時出現語病。
對于理解性的語文知識,教師重點應幫助學生理解。我們要善于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在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建構起認知的橋梁。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從新信息獲得意義不是只獲得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而是將新舊知識整合成更高層次的知識結構。而這種整合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激活原有的知識,然后通過“先行組織者”“事件的概況結構”及例子等,幫助學生理解新的知識。
對于感悟性的語文知識,情境的創設尤為重要,讓學生能有切身體會,做到換位思考。語文知識教學可以用來幫助學生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和規律,教師依靠教材中的語文知識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語文知識可以直接轉變為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語文知識只是基礎,只是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第一步,這僅是個開始。
參考文獻:
[1]方相成.語文知識體系的除舊納新[J].教育評論,2005(2):52-56.
[2]余文森.論個體知識的課程論意義[J].教育研究,2008(1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