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蓮
摘 要:從一則啟示出發,結合教育事實、課程理念及課程資源開發等角度提出過程性評價在小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中的剩余價值。
關鍵詞:過程性評價;課程資源;剩余價值
今夏,學校組織部分教師到某啤酒廠參觀考察。當我們走進工廠的觀光通道時與品牌發展歷史相關的智力搶答游戲、世界各地的創意廣告點播、成品以及半成品的品嘗、有趣的醉酒體驗室、衍生品的購買等項目讓我們大開眼界。
工廠的聰明之處在于開放每天的日常生產,并通過成功的產業設計做到了二次開發。充分利用了“生產過程”的剩余價值。
一、探究背景
反思我們的教育,自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的問世到2011年《課標》修訂稿的出臺,“過程性評價”被無數次擺在了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位置,它在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此基礎上,這里還有值得我們探尋的剩余價值嗎?
(一)類似教學事實存在已久。
(二)基于課程基本理念的思考。
(三)做好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二、探究四部曲
(一)1記分表,過程性評價初探
在一年級第二學期,根據對學生日常表現的評價需求,筆者以課規、發言、作業、態度對學生在校期間數學課上課堂紀律的遵守情況、上課的發言次數、作業的完成情況(是否按時完成和完成的質量)以及學生在學習態度方面(學習材料是否帶齊、訂正是否及時、是否積極幫助其他同學學習)的表現進行量化評價。經過一個周期的實施,我們從中發現了一些可取之處和不足之處。
剩余價值:
1.便于家長及時細致了解學生在校表現。
2.使學生自我評價意識能力得到提升。
3.相關數學能力得到有效訓練和提升。
不足之處:
1.能力水平考慮不足。
2.心理特點把握不準。
3.缺乏趣味性。
(二)代幣制,開創評價新局面
為了便于操作,縮短評價周期和增強趣味性,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參照很多其他老師的做法以及閱讀了一些關于小學生教學評價封面的信息內容,準備實施代幣制。在代幣設計環節,筆者又將學生正在經歷的數學知識融入其中,在得分的同時又能夠享受收集“知識”的樂趣。
剩余價值:
1.大大激發了學生參與過程性評價的熱情。
2.引發與評價相關活動的眾多數學思考。
3.接軌現實經濟世界,初探理財教育。
不足之處:
1.代幣制作成本較大。
2.遺失損毀現象嚴重。
3.買賣所耗時間過長。
(三)儲蓄卡,步入數字化時代
關注當代社會,數字經濟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學生計算能力的加強,筆者想到了嘗試用“儲蓄卡”來解決一些問題。所以班級里推出了基于“小星星積分卡”的“小星星儲蓄卡。
為了便于學生記錄自己的表現和將更多的數學學科元素進行保留,在推出小星星儲蓄卡的同時,也在班級里推行了評價本。
剩余價值:
1.深化全程參與,切實促進全面發展。
2.有效節約評價相關的物質資源。
3.進一步完善學生現代經濟觀念。
不足之處:
1.時間捉襟見肘,活動無法按時完成。
2.評價周期過短或給教師造成壓力。
(四)統計表,讓評價返璞歸真
到了三年級,學生學習科目增多,學業任務也隨之加重。隨著學生的心理發展日趨成熟,加上前面的經濟基礎,這時適當調整評價周期勢在必行。于是在三年級下,筆者對評價活動做了一個精簡。每月一次的過程性評價由作業、競賽練習、課規和其他幾個欄目組成。學生按照換算規則對自己的前兩項進行統計、計算,教師按近期總體印象給學生打分并予以文字評價。并將總分記錄在名冊里,在集中買賣活動中學生可憑得分換取打折商品。
剩余價值:
1.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
2.適當節省了相關活動所需耗費的時間。
不足之處:
1.學生參與熱情有所下降。
2.教師評價難度有所上升。
三、策略分享
基于以上一系列的探索過程,我們找到了值得推敲和深入研究的關于過程性評價之剩余價值,在此僅分享以下幾點策略供讀者參與并借鑒。
(一)遵循學生認知和能力發展。
(二)促使活動與數學有機融合。
(三)重視建立“官方”數據庫。
(四)在“左右”之間謀求平衡。
(五)積極尋求家長關注與配合。
本文通過對現實教學中記分表、積分卡、儲蓄卡、統計表這四種形式的過程性評價的呈現—分析—思考,對其在小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中的剩余價值做了一個初步探究,希望能夠將教學過程中的評價環節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進行二次開發,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李志敏.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過程性評價策略的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