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卓 王越
摘要:中學教育要注重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按照“按需施教、德才兼備、學以致用、講究實效”的原則,對教育進行創新性探索。在實施過程中注意避免說教式、灌輸式、填鴨式、一言堂等教學模式,以創新教育模式為主線,多種教育方法并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中學教育;以人為本;創新模式;整體素質
一、實施原因
中學階段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升學率,而且還影響著一代人的命運和未來的走向。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思想不夠成熟,看問題比較單純,處在迷茫和被動階段,學生的個性標新立異,過于自我,因此以往的說教式、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往往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造成孩子逆反、排斥,收效甚微。為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教育和引導學生培養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需要積極探索,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知識與能力兼備的人才,是中學教學的重要課題。
二、當前教育的現狀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學思想的逐步確立,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思考著的問題。盡管我國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一些學校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學校下的力氣不少,投入的師資力量很多,而學生的學習效果卻不佳的現象。我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制約因素有幾方面:一是教育方式機械陳舊,形式單一,缺乏靈活性,學生不感興趣。二是不能對癥下藥、內容空洞,缺乏針對性、深入、實踐性強的案例教學,缺少教與學之間的良性互動。三是針對性不強,學校教育只針對一般學生,不能適應所有學生的口味。四是只注重書本知識,不注重學生的全面培養,導致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等等。
三、積極探索,創新教育模式
根據中學階段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生理狀況,需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運用“互聯網”等先進技術,不斷創新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創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轉變原有的被動灌輸到主動接受,實現由 “要我學習”到“我要學習”的轉變,營造一個“學、比、趕、幫、超”的氛圍,提高學生動腦、動手能力,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日常學習中我們總結了一下幾種方法:
(一)生動活潑教育法
在教學上師了打破照本宣科式的授課模式,根據課本知識,結合實際,運用計算機知識,編寫生動形象、發人深省的PPT教材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要與時俱進,為調節課堂氣氛,在課堂上適時用一些幽默的話語、當下流行的語言、網絡詞語來活躍班級氛圍,可以穿插一些熱門事件、熱門話題,帶領學生的思想跟上時代感,而且這樣做,也比較受學生的喜歡和認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下應突破年齡障礙,與學生交朋友,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二)“特色教育”法
針對學生的特點,可以開展特色教育,如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內部定期組織階段性學習經驗共享會,讓每一名學生都創所欲言,將自己本階段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經驗分享出來。共性的知識點由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課件,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與全班同學搭起了交流、溝通、借鑒、學習之橋,現身說法,相互促進。老師可以根據各學習小組開展情況、取得效果組織全班同學投票表決,進行總結、評比。對于效果比較好的小組可以頒發優秀學習小組流動小紅旗;有些獨到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可以在班級用該學生的名字命名,如“***解題法”,這樣既激發了同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又有利于促進偏科同學的進步,促進全班共同進步,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三)圖文并茂的“形象學習”法
組織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同學制作學習圖版,內容包括:學習的目標、掌握的重點及難點、需要啟發的知識點、與其它知識的交叉點等,內容豐富、圖文并茂。該圖版在年級各班級的教室里面輪流展示,學生對圖版文字知識進行摘抄、學習,老師在課上、課下可組織學生討論、歸納、整理。此方式通俗易懂,感官刺激又能讓學生加深記憶,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增強了學習的興趣。
(四)情景在線法
針對某些比較抽象的知識,可以開設情景在線法教學,打破傳統的室內教學的弊端,將課堂搬到室外,激發學生的興趣,模擬當時的場景、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實現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由“模糊”、“一知半解”到“清晰、明確”的過程,讓學生在知、情互動中提高教學效果。
(五)錯題分析法
錯題分析是最好的“鏡子”,善于運用錯題分析法,及時對錯題進行分類、討論,總結規律,對于提高學生的成績收效頗豐。老師應在開學之初就讓每名學生準備一個錯題本,將錯誤的解法寫下來,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查找原因,找出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最后由老師歸納,學生及時把正確的解題方法用不同顏色的筆體寫在錯題的后面,形成鮮明對比,便于學生總結吸收和提高。
(六)因人而異法
對學生個人能力素質進行摸底,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點和擅長點加以引導,找出強項和弱項,采取相應的教學,變“一鍋煮”為“吃小灶”。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老師講課主要為啟發式、提綱式為主,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對于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老師應降低教學起點和測試難度,分階段、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潛在興趣。對偏科嚴重的學生,在安排座位時充分考慮讓同桌學生的學科興趣互補,相互感化、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同時老師應親自“操勺”,為這部分學生開辦“小灶”,利用晚自習或者課下專門抽出時間進行補課,揚長避短。
(七)創新考試法
針對傳統考試試卷統一、讓學生緊張反感的閉卷考試形式,部分考試采取了內容豐富,沒有統一標準答案的開卷考試,讓學生不再談考色變。題目的設計靈活,一般都有較大的發揮余地。題目重點考察學生綜合的技能,也能較好反映出學生的責任意識。還有的考試可以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制定難度不同的考試,避免了學習較差同學因考不好或者與別的同學考試成績過大,而失去學習興趣。
四、效果評價
通過創新教學,豐富教學方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動手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加強,收效顯著。只有不斷創新中學教學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提高教學效果,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素質、創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