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要】根據范疇化的典型理論,對一個概念理解是從典型開始的。多義詞形成的語義范疇就屬于原型范疇,詞義是以原義為中心,通過隱喻、轉喻和意象圖式轉換的方式向外擴展。一個詞的語義范疇,是一個由彼此相關的意義構成的語義網絡。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首先探索詞匯的原義,鼓勵學生積極構建語義網絡,并指導學生通過語境來推測詞匯的具體含義。
【關鍵詞】詞匯多義現象 大學英語 詞匯教學
意義關系是詞匯語義學的核心,而多義關系又是意義關系的核心。并且詞匯多義現象是詞匯語義學和其他學科的連接點。因此,以上兩點就奠定了它在詞匯語義學中的核心地位。本文就詳細探討英語詞匯多義現象,具體內容包括詞匯多義現象概述、成因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詞匯多義現象的定義
一詞多義是語義學中的術語,它指的是具有不同意義的詞項。一個詞在其新生階段只用于指稱一定的事物,因而是單義的。它在語言發展過程中逐漸獲得新義,從而形成了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詞義變化的結果。
人類語言的一個特色就是:一個詞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在英語中,一詞多義現象很普遍,而一詞單義反而是特例。并且越是常見的詞語,它的意義往往也越多。例如,fair可以用來形容膚色,意為“白皙的”;可以用來形容數量,意為“豐富的”;可以用來形容言行,意為“公平的”;還可以用來形容天氣,意為“陽光明媚的”。
一個詞具有的詞義越多,該詞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也就越大,所以說多義詞是文化進步的象征。語言為了能夠表達新的思想,可以創造新詞、借用外來詞或者賦予舊詞新義。
另外,多義詞還反映了語言的經濟性和高效性。假設一個詞只有一種意義,那么語言學習者將要記憶大量的單詞,這對于記憶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負擔。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多義詞在表達不同意義時,在情感色彩上是不同的。例如,當bread表示“錢”時是俚語,但是表示其他意義時,可能是一個中性詞。
二、一詞多義的中心意義與次要意義
一詞多義可以表現為以一種意義為中心,引申出許多次要意義,中心意義居于中心位置,次要意義環繞著它,詞義呈輻射形,這種現象稱之為詞義的輻射。
1.輻射。輻射是指次要意義像光線一樣圍繞原始意義和中心意義向其周圍引申或發散的過程。下面以power一詞為例進行說明。Power具有13種詞義:(1)能力;(2)控制權,如the power of the government;(3)權限,如exceed one's powers;(4)體力,如all the power of his muscles;(5)機械能,如water power;(6)機械裝置,如a lever(杠桿);(7)道義力量或智力;(8)有權力的人,如a power in the community;(9)強國,大國,如the conference of the powers;(10)冪,乘方,如the fourth power of x;(11)一支軍隊;(12)寫作或演說的技能,如a writer 0f great power;(13)放大率。最簡單的詞義“能力”居于中心,引申出其他許多次要意義,詞義呈輻射狀。每個次要意義之間互不干涉。在仔細分析上述輻射意義之后,可以看出由中心意義向外輻射的方式存在差異。輻射意義(2)和(3)通過詞義縮小轉化為專業詞義,輻射意義(8)是由抽象意義轉化而來的具體意義,輻射意義(5)和(6)是由具體意義轉化而來的抽象意義。
輻射的原則非常簡單,但是并非所有的詞都可以由核心詞義派生出其他詞義。輻射出許多次要意義的中心意義也許已經廢棄,而每個次要意義又可能成為進一步輻射的核心意義。
2.聯結。在語義變化的過程中,有些詞的次要意義游離中心意義,兩者間存在微弱的聯系,這就是聯結。下面以candidate一詞進行說明,該詞的中心意義為A,輻射意義為B,整個詞義變化過程如下:
(1)A ? ?穿白色衣服的人
(2)A+B ?因為羅馬人代表政府時要穿白色衣服,因此指穿白色衣服的謀求公職者
(3)B ? ?求職應聘者或候選人
這就是聯結的過程,在上述過程中,A的意義逐漸喪失,只保留B的意義,至此A與B之間再無任何聯系。有時詞的原義與其派生詞義共同存在,但有些詞的原義則已經被廢棄了。語義變化會導致多義詞的增加。
三、詞匯多義現象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1.積極構建語義網絡。在多義詞的詞義范疇中,使用頻率高的典型詞義是詞義范疇的中心,是其他詞義派生的基礎。在多義詞的記憶過程中,用一個中心詞義來定義目標詞,可以減小詞匯記憶的負擔。學習者在學習多義詞的早期階段,通常以核心意義為表征,記憶該詞多個意義的相似特征,后來就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各個意義之間的差異,各詞義也就逐漸以獨立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由此可見,提供多義詞的核心意義,對學習者的多義詞習得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詞匯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重點探索多義詞項中的典型詞義,并通過搭配、聯想等手段對典型詞義進行深度加工,然后再逐步向其他非典型意義延伸,從而形成以典型詞義為中心的語義網絡。人們在提取息的過程中,也會同時激活與其相關的信息。例如,在教授“figure”一詞時,針對它的典型詞義,尋找它與其他詞匯的一系列搭配。學生根據邏輯思維學習單詞的意義,可以使得零散的知識點更加系統,從而形成更高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知識結構。
2.利用語境。語境是隱喻與轉喻發生的關鍵因素,也是語用推理發生的必要條件。所以,隱喻與轉喻對語境有著很強的依賴性。詞匯的習得強調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獲得詞匯的意義,具有邏輯性。
認知語法理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所有語言單位都依賴語境。語境一般分為物理語境與心理語境,前者包括語詞出現的上下文場合,后者是對物理環境的感知以及知識體系。總之,教師可以采用具體化和抽象化兩種方式,指導學生掌握多義詞。
(1)具體化。要想使學生理解詞匯對語境的依賴性,具體化是第一種方式。例如,dolphin與safe形成的復合詞包括dolphin-safe diving和dolphin-safe tuna等,前者的意義有兩種,一是到深海探測礦藏的人類有海豚護駕就不會有危險,二是采取海豚般的泳姿勢很安全;后者是指金槍魚經常會躲在海豚肚皮底下尋求庇護,結果被打撈時常常會禍及海豚。學生要對英語中的簡單詞匯保持謹慎的態度,越是看似簡單的詞匯就越有豐富的意義。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物理語境提示學生,并利用認知語境使學生完善對詞匯的認知。某個詞義與原義離得越遠,與它的相似性就越低,就越需要通過具體的物理語境來進行學習。
(2)抽象化。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需要教會學生從詞匯的多種義項中抽象出一個簡單的概念,并以此為依據來推測其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例如,demonstrate一詞可以表示“示范”、“游行示威”、“證明”、“表達”等多項意義。機械地去記憶這些意義,是一種非常吃力的做法。但是,從這些詞義中抽象出show clearly這種概念,可以貫穿所有這些意義,只是show的方式因語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很明顯,在demonstrate her indifference to him這個物理語境中,學生一般不會將其中的demonstrate認為是“示范”、“證明”等意思,而會根據已有的認知語境,將其理解為更匹配的“表達”。
參考文獻:
[1]陳青青.反義關系的分類及其邏輯基礎[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1,(3).
[2]鞏方園.論英語同形異義詞與多義詞的區別[J].雞西大學學報,2013,(7).
[3]郭鈞華.英語中的一詞多義與同形異義[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s2).
[4]郭遂紅.網絡英語新詞的構成及語義特征探究[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2,(5).
[5]解晶晶.淺談語義關系與英語詞匯的學習[J].現代農村科技,201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外研社大學外語教學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6061405);2016年陜西國際商貿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GB201619) 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