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瑞 鄭澤寧 黃 迪
?
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
周 瑞 鄭澤寧 黃 迪
【摘 要】為了適應當前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國家針對英語這一門重要課程采取通識教育教學模式,培育學生的通行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因此本文主重點探索了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關鍵詞】大學英語 通識教育 教學模式探索
所謂的通識教育,是教育眾多種類中的一種,它有與其他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目標,它強調的是在現代多元社會中的教育過程中,培養受教育者在不同人群中可以自在通行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
這一教育思想源遠流長,不論是中國還是古代。而它開始正式的出現在現代教育中是在19世紀帕卡德在名美國的博德學院將其用于大學教育,并且引起了世界各方的廣泛討論。隨社社會不斷發展,這種教育模式越發呈現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優勢。
(一)英語教學越來越傾向于應試化
現階段我國的英語教育中,多數采取的是考試作為評價標準。這就使得學生們為了考試而不得不學習英語,又因為英語的語法與中文的語法完全不同,使得學生們對其理解十分困難,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對英語產生極大的厭惡情緒。書面用語與日常溝通交流所使用的語言之間存在著不同,學校強調的是生硬的書面英語,這對于學生的實踐會話能力毫無提高,使得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中根本無法與外國人進行溝通交流。因此,從這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學校教育所培養出來的所謂的英語人才,是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
(二)傳統教育模式存在著弊端,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學所采用的是老師為主體講授,學生被動地聽和接受這樣的教育方式,教學內容十分單調枯燥,學生無法集中注意力去聽講,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選擇用大量的板書來提高學生對英語的應激能力,但是浪費了大量課堂實踐的同時還減少了許多重要內容的學習。另外,目前我國英語教育中更多地強調的是英語的語法以及英語的表達形式,而忽視英語的表達功能,從而使得學生無法與外國人進行正常的英語交談,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毫無幫助作用。
并且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英語老師在英語教育過程中嚴格按照學校規定的英語教材進行教學,生搬硬套,毫無新意和吸引力,學習內容毫無實用的特性,從而導致學生從根本上厭惡英語學習。而在15年高考教育改革的聽證會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學生們首先提出改革的不是語文數學和理科科目,而是毫無實用意義的英語,他們強烈要求英語退出高考正式對英語有著極端厭惡的重要表現。
大學設立英語科目,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實踐能力,能夠讓學生學到真正能用在實際生活中的英語交談中,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所以,為了提高大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要在大學教育中明確通識教育的目標,正確的理解大學整個教育目標。
(一)培養具有高素質的人才
將通識教育模式用于大學英語學習中,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加積極的融合進入世界的發展圈子內,并且使學生的整體素質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尤其是在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方面的提高,鼓勵著學生能夠積極的運用到日常的工作過程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提高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
傳統的高校英語教育中范圍狹小,強調的是英語專業的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而對于非本專業的英語學生采取這十分漠視的態度。而通識教育所強調的是技術性的知識學習,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價值觀的十分看重,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因此在大學教育中采用通識教育教學模式,能夠幫助非專業的學生做好英語功課的學習,提高英語學習的能力。
(三)幫助學生建立起整體的教學知識體系
國家教育體系十分雜亂,每一門主體學科下都有著不同的分支和擴展,盡管它們看起來完全不同,但在本質上存在著淺顯的聯系,從而構成一個整體。但是目前我國大學生在英語教育中,所接觸到的英語是一門完全獨立的,與其他課程毫無聯系的獨立課程。通識教育幫助我們更好地用一種整體的目光去看待大學整體的教育,給學生提供一種完整的教育感受。
(一)加強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
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上的運用最好的途徑就是為其建立一門課程,通過這門課程幫助大學生掌握中西文化的差異,掌握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然就無法實現用英語高效地進行交流的目的。
(二)提高師資力量
大學英語教師不僅僅是要做好本專業的教學工作,還要在課余時間去學習文化課程的轉型開發,豐富課堂英語知識,從而達到提高自己所開設的英語課程的競爭力。
通識教育是一門以人為本的綜合性很強的教育模式,所以在運用過程中要結合我國高等院校的特點去創建通識教育模式,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創新來推動我國大學英語的通識教育。
參考文獻:
[1]李雪冬.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6):145~146.
[2]李雪冬.基于母語文化的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教學模式探索[J].東方教育,2013(8).
作者單位:(哈爾濱石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