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關鍵詞〕家庭教育;尊重;感受
一位媽媽焦慮地向我咨詢:“馬老師,我孩子以前很愛看書,可現在什么書都不看了,只要一提看書,孩子就極力抵觸?!?/p>
我問:“最近你和孩子之間發生過什么事嗎?”
這位媽媽說:“我覺得她看和學習無關的書沒有用,就要求她每天晚上寫完作業給我讀兩篇冰心的散文。孩子一點也不聽話,總是不好好地讀,現在不管什么書,只要讓她看,她都抵觸。”
經了解,她的孩子才上小學六年級,讓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每天誦讀散文,這確實有點難為孩子。媽媽自以為是的錯誤的閱讀引導,破壞了孩子對閱讀的美好感受。孩子在讀散文的過程中,感受肯定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波及到讀書的整個感受,所以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對讀書的全面抵抗。
個體心理學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思維模式:感受—認知—信念—決定—行為—關系。在個體心理學當中孩子的感受排第一位,孩子為什么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因為孩子大腦的某些功能沒有發育完全,所以感受對孩子來說就是事實。當孩子有了感受之后就會出現認知,認知是感受延伸出來的一點點的理性的思考。出現認知之后就會出現信念,信念是多次認知之后得出的一個結論,多次得出的一般就很難改變了。信念之后就是決定,一個人的決定并不是輕而易舉地產生的,是有信念在支撐著。決定之后會自然而然地出現行為。行為之后會產生一定的關系。
我們用這個理論分析一下上面的案例。媽媽讓孩子每晚讀兩篇冰心的散文,這是媽媽的一廂情愿,孩子是不樂意的,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外界的刺激情景。在媽媽的強迫下,孩子硬著頭皮讀,感受是痛苦的、煩躁的、不舒服的。這種感受讓孩子產生的認知是散文沒意思,媽媽不理解自己。在這種認知下產生了媽媽不愛我、讀書不快樂的信念。在這種信念下孩子就做出什么書都不讀的決定,就做出了和媽媽對著干的決定。于是產生了抵觸讀書的行為。這種行為導致了親子關系的緊張、母女關系的不和諧。
要改變孩子目前的狀況,就要回到源頭??梢杂脙r值感讓孩子產生好的感受。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寶貝,我想看冰心的散文,但是我的眼睛有些不舒服,你能每天給我讀兩篇嗎?”這樣說就是在尋求幫助,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孩子的感受是“媽媽需要我,為媽媽讀文章能體現我的價值”。這種好的感受會讓孩子快樂地每天堅持讀散文。一開始可能是追求價值感,時間長了就會慢慢地喜歡上散文。
可是現在孩子已經受傷害了,這個辦法肯定就不靈驗了。怎樣讓她們重新擁有好的感受呢?我給這位媽媽的建議是:要誠懇地向孩子道歉,尊重孩子,改善與孩子的關系,與孩子協商解決的方案。比如,可以這么對孩子說:“寶貝,媽媽強迫你讀散文是不對的,沒有考慮到你的感受,我真誠地向你說聲對不起。以后媽媽尊重你的感受,不再強迫你讀散文。如果你感覺媽媽是出于好意,只是方法不對,你給媽媽一個你能接受的建議嗎?”這樣的對話,再加上尊重的語氣,一定會帶給孩子好的感受,會讓孩子產生正確的認知,做出正確的決定,與父母建立和諧的關系。
這位媽媽回到家中,按我提供的策略,與女兒進行了溝通,女兒抱著媽媽大哭了一場,說:“媽媽,我知道你對我好,我就是接受不了你對我說話的那種咄咄逼人的語氣,你的語氣讓我感到特別不舒服,也不知怎么回事,雖然知道你對我好,但就是不想聽你的?!?/p>
最后,娘倆經過協商,達成協議。每天晚上,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孩子讀一篇散文。媽媽很開心,孩子也很快樂。
可見,注重孩子的感受是走進孩子心靈的前提。走進孩子心靈的教育一定是有效的教育。作為父母,我們只有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帶來好的感受,孩子才會接受我們的教育。注重孩子的感受,家長才真正步入了家庭教育的正確軌道。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城唐村中學,濟寧,273522)
編輯/于 洪 終校/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