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升美
摘 要 思維導圖是用圖表表示的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過程也就是大腦思考和產生想法的過程。它作為一種組織性思維工具,運用于語文教學中的預習、理解、拓展、作文教學等教學活動中,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思維導圖 小學語文 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045-02
一、思維導圖的意義
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圖表,一種整體思維工具,也被稱作心智圖。是英國學者東尼.博贊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所創。可運用到所有認知功能領域,尤其是記憶、創造、學習和各種形式的思考。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思維導圖的優勢十分明顯。它是一種放射性思維的表達,可以代表一個多維的空間,包括時間、空間、色彩、線條等。有利于我們思考、探索和聯想。它把傳統的語言智能、數學智能和創造智能結合起來成為了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最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根據思維導圖的特點,我們可以把它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它更利于學生主動思維的發展,突破學生思維定勢,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思維導圖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是無意注意占優勢,且極不穩定,持續時間短,不容易把精力長時間集中在一個對象或問題上;他們的記憶是以機械記憶為主,不善于正確的組織記憶過程。加之有的教師講課語言枯燥乏味,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在課堂上說話的情況,使得課堂學習效率不高。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可以改善這種課堂現狀。
思維導圖匯集了多種表達信息的方式,結構新穎,色彩豐富,符合學生認知的心理特點。但在小學生初次接觸思維導圖時,教師要將思維導圖的圖形、數字、色彩、線條和結構等最初的元素介紹給學生,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還要對學生作具體指導,讓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基本結構練習,圖形和線條的運用,色彩的使用,主題和一級分支的畫法,關鍵詞創造等。針對思維導圖的可視性、簡易化、美觀性和趣味性,我們可將它運用于低年級語文教學中。例如:在語文課上,老師讓學生作自我介紹、介紹自己喜歡的水果等。首先可以讓他們在中央寫上自己的名字或畫出自己的圖像,然后寫出想介紹自己的一級分支詞語、詞組(個人信息、優缺點、興趣愛好等),再深入二級分支的關鍵詞(姓名、年齡、優點、缺點、看書、體育運動等)。學生根據關鍵詞進行表達。介紹自己喜歡的水果,可先讓學生在中央畫出自己喜歡的水果的圖像,然后寫出一級分支的詞語((蘋果、香蕉、西瓜等),再深入二級分支的關鍵詞(形狀、顏色、味道等),最后讓學生邊看導圖邊進行口頭表達。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進行梳理并對思維導圖進行修正和補充。之后讓學生互相分享思維導圖,在小組中互相評價,選出好的再向全班推薦。在此過程中,老師要善于發現亮點并及時進行表揚。
2.用思維導圖學習課文,提升能力
學生進入中高年級階段,這個年齡的學生右腦的空間感、節奏感、整體感和想象力有所提高,分析課文能力加強。學習目標以促進學生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具體指導的技巧上重在導圖中層次的劃分、符號的應用、順序的調整、整體結構的重建、文字歸納、分支間的邏輯關系構建等。
例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把思維導圖運用于課前預習、課中解疑展示、課后鞏固拓展三個環節。課前預習:在上課前,老師布置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預習。學生可以從作品的作者、寫作背景、故事的人物、情節、字、詞、句、質疑的問題等,利用思維導圖發散性的特點做出個性化的圖表,內容可以用圖形、數字、色彩、線條等元素表達。課中解疑展示:結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SMILE項目培訓的教學理念,可以將“思維導圖”和“自主學習”結合在一起。(1)把學生分成6—8人一小組,并由學生選出組長和記錄員。(2)給學生一級分支的內容,要求從作者、人物、故事情節、感受、質疑五個方面分析課文,并繪制成一張思維導圖。這一環節先由小組同學拿出預習時的思維導圖,逐個向小組成員匯報,要求人人參與,人人發言,其他同學傾聽、記錄、刪選。最后,由組長帶領、記錄員記錄,把有用的信息、不重復的信息通過一級、二級、三級分支的形式繪制思維導圖,最后,其他成員可以補充。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互相解疑,無法解疑的問題畫在思維導圖上。(3)每個小組選派成員在班上匯報展示,老師進行梳理、修正、解疑。最后利用班級展示欄展示各組的思維導圖。課后鞏固拓展:課后可布置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設計練習題、進行課外閱讀、做讀書筆記等。
3.利用思維導圖進行作文教學
小學生作文是一項創造性、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將思維導圖運用到作文教學,把作文中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通過對作文思維過程的精細剖析與層層展示,幫助學生掌握作文規律,提供思維訓練,達到授人以漁的作文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習作《我喜歡的季節》。學生可以選春、夏、秋、冬其中一個季節進行作文。教學時,教師可用思維導圖為學生理清思路,拓展思維。如果以《秋天》為題,首先師在導圖中央寫上“秋天”或畫出秋天景色的圖畫,然后寫出一級分支的詞語(開頭、正文、結尾),再引導學生深入二級分支的關鍵詞。“開頭”怎么寫?學生討論,暢所欲言,老師梳理板書:“我喜歡……喜歡……我更喜歡……”或“有的喜歡……有的喜歡……而我喜歡”等。“正文”從哪些方面寫?學生討論發言,師梳理板書導圖二級分支詞語:天空、花草、樹木、田野、忙碌等。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秋天的天空、花草、樹木、田野景色各有什么特點?人們為什么忙碌?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和聯想,師進行梳理板書三級分支的關鍵詞:藍、大雁、桂花、菊花、樹木、落葉、金黃、收割等。“結尾”怎么寫?學生討論發言,師梳理板書:展開聯想、抒情點題。思維導圖如下:
利用思維導圖進行作文教學,能使學生克服作文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幫助學生構建一篇篇作文的框架結構,提高創造力,協助學生更輕松地完成習作,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