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雄
【摘 要】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其本質在于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呈現積極化的狀態。在課堂上,學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認真學、主動學。教師就應該要把學生帶入教學的情境中,實行情境教學。所謂教學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思想政治課充滿生氣和靈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它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多種多樣,它因人因時而異,同時也要依靠教師的經驗和教學規律來擇定。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課;情境創設
所謂教學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思想政治課充滿生氣和靈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它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新課標下的思想政治教學中,要適時地創設科學的教學情境,提升整體教學素質,下面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政治課教學中情境的創設。
一、中學思想政治課創設情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其本質在于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呈現積極化的狀態。在課堂上,學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認真學、主動學。教師就應該要把學生帶入教學的情境中,實行情境教學。具體地講,就是教師依循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結合學生的認知需要,層層設疑,環環扣緊學生的心弦,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內容、學生、教師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情境中不斷激發起新的學習沖動,從而以熱烈而高漲的情緒投入學習,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率。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沒有象故事那樣曲折離奇的情節,也不像影視劇那樣具有生動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盡管也具有一定的邏輯美和理性美,但對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的中學生來說,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東西訴諸學生的感官,引起想象,進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實現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思維”的飛躍,然后再用理性認識去分析社會現象,指導社會生活,可見,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創設情境很有必要。
二、中學思想政治課創設情境的方法
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多種多樣,它因人因時而異,同時也要依靠教師的經驗和教學規律來擇定。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問題法。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欲望,撥動學生的心弦,點燃學生好奇之火。教學中的學生的思維一旦處于積極狀態,他們就會感到發現問題的快樂,解決問題的喜悅。此時,渴望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就會格外強烈,通過恰當的問題情境的創設,以及師生雙方的交流,學生產生了學習動力,發展了認知能力,特別是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師生關系也進一步融洽了。主題討論法。這是創設教學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師事先確定一個主題,組織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定向式討論;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圍繞有爭議的中心論題進行自由式討論,以獲得多樣、獨特、合乎條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針鋒相對的論辯式討論;還可以圍繞一個中心,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以社會調查的結果作為論據進行調研式交流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唱主角,積極探究,使其思維處于最佳狀態。在教學中,我曾經組織學生針對“我們如何與父母,老師相處”的問題展開自由式辯論。學生熱情高漲,在課前作了認真的準備。課堂上,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爭得面紅耳赤,足足用了三十分鐘仍未分出勝負。在這場辯論中,有的學生言之有理,有的學生概念模糊,有的則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而這恰恰鍛煉了他們隨時辨別正誤的判斷能力。同時,學生通過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張,并申述理由,也鍛煉了自己靈敏的思維能力。而那些沒有發言的學生,處在這樣一個教學情境中,也沒有無動于衷,也作了一些深層次的思考。雖然這堂課的所謂“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但我覺得學生對于這一部分知識印象特別深刻,理解也特別透徹。
三、中學思想政治課創設情境的對教師的要求
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就思想政治課的情境創設而言,我覺得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
(1)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知識。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社會知識,才能及時地捕捉社會熱點,游刃有余地提供豐富的情境材料,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學習,關注國際、國內社會的發展變化情況。
(2)教學上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取哪種手段創設情境,教師都應讓學生暢所欲言,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也應承認學生的認知過程,允許學生保留不同的看法。這樣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障礙,增強心理相容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益。
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如何科學地創設教學情境呢?
第一、創設問題情境,設疑導思,激發學生思維。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情景開始的,如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在學生認知的水平上,善于設計一些富于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比如在講到有效遺囑時,我介紹了有效遺囑必須具備的四個條件,然后舉出事例。事例講述的是一位老人被家人拋棄,由鄰居悉心照顧,為表達對鄰居的感激之情,立下遺囑,將自身畢生的積蓄留給鄰居。兒子聞息,欲奪遺產,將鄰居告上法庭。這時,我提問:“法院會如何判決?”學生一致認為將遺產判給鄰居。我再進一層地提問:“為什么會將遺產判給鄰居?”全班的熱情一下子高漲了起來,紛紛舉手渴望回答,而且大多學生都圍繞剛學的“遺囑”這個知識點進行回答,對于他們的熱情我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后又設計了一個懸念:“但是法院卻不是以遺囑的方式判給鄰居的,不是遺囑那會是什么呢?”有了懸念,學生的好奇之火隨即點燃,求解問題的欲望極為強烈,此刻再巧留時間空白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問題的所在,最后我再導出新的知識點。如此一來,學生的積極性不但得到充分的調動,對知識點的掌握也更為深刻、到位、全面。所以,通過問題情境教學,設計懸念,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發展認知能力,從而突破思維定勢,拓寬思路。
第二、充分展示語言藝術,營造活躍氛圍。大多人認為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概念較為抽象,趣味性較少,學生勢必會感到枯燥乏味。其實不然,相反,思想政治課堂可以“活”起來,只要教師在教學時能運用豐富生動的語言藝術,必能以點到面,由淺入深感染一大批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
幽默詼諧的語言很快就引起學生會心的微笑,課堂氣氛活躍濃厚,教學效果尤為明顯。語言的表達要輔之以誠摯的情感。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特別注重情感的表達,做到以情烘托,以情渲染,觸動學生心靈最深處,方能達到教學目的。如在學習《防患于未然》這一課,我選用馬加爵的案例,以飽富情感的語態講述他的經歷。扣人心弦的語言和案情,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如臨其境,為馬加爵的孝順而感動,對欺負馬加爵的惡劣行為深惡痛絕,因馬加爵殘殺同伴的后果而悲嘆。然后我再用更為激憤的語言痛批案例中的欺壓行為和犯罪帶來的嚴重后果,學生則當即給予了強烈的回應,并一致表示要從內心深處憎惡違法犯罪,從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還因此反思了自己的日常行為表現,真正達到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練之以志,導之以行”的效果。所以,富有情感的語言表達是激發學生熱情,達到情與景、教與學統一境界強有力的武器。
總之,教學情境能使思想政治課充滿生氣和靈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它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