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健平
【摘要】多媒體課件是歷史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具有很多優越性。但在多媒體教學中,我們也必須遵循歷史教學的規律,注意正確運用,以避免一些消極傾向。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 歷史教學 正確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044-02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開發和應用,自上個世紀末以來,我國各地歷史教學也開始運用多媒體課件。實踐證明,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把復雜的歷史事件和課后練習等內容編制成教學課件,任意調用,反復重現,不僅增大了授課的信息量,也可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大量的練習,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教學手段。但在多媒體教學中,我們也必須遵循歷史教學的規律,注意正確運用,以免產生消極影響。
一、課件設計應重內容,而非重技術,應克服重形式而輕內容的傾向。
現代教育技術只是一種教育手段,是為教育目的而服務的。設計者應該把自己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學目的的把握、教學方法的運用等融入課件之中。如果僅僅關注技術,熱衷于對字體、界面、色彩、動畫、音響等方面的處理和鏈接,而不去研究教學內容,不注重課件所應體現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這樣的課件,縱使其表現力再強,也不具現實意義。它不僅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嚴重干擾了學生的思考。曾經聽過一堂歷史優質課競賽課,老師的課件制作很精美,豐富的圖片、精彩的視頻,中間還穿插了一些互動游戲。一堂課看似十分熱鬧,但它幾乎脫離了課本內容,脫離了課標要求,學生連基本史實都沒有完全掌握。這堂課真的成功嗎?我看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二、教學設計應該以信息量、精講精練和理解消化為度,避免出現新的“滿堂灌”傾向。
不可否認,多媒體課件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大量的教學信息。但是,在一節課內應以多大的教學信息量為宜,須有科學依據,不可隨心所欲地設定。筆者調查發現,在進行歷史多媒體授課后,由于有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施加的信息量過大,學生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不斷變化的電腦屏幕上,卻顧不上記筆記或干脆不記筆記,甚至來不及思考理解重要的知識點,因此沒有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實際上,授課時必要的停頓和反復,正好可以給學生留下一些思考、理解、消化和回味的空間,這在歷史教學中是必需的,無可非議的。否則又會出現新的“滿堂灌”現象。曾經參加過一個中考研討活動,一位老師上了一節中考復習示范課,這節課一共復習了三個學習主題,幻燈片多達60余張,可謂課堂容量超大,可復習效率如何呢?我想也不必多說。
三、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克服用虛擬語言環境代替真實語言環境的傾向。
多媒體教學能夠創造并充分利用虛擬語言環境,使學生在虛擬的語言環境中了解歷史。但是再好的歷史多媒體課件,其很多語言環境也是虛擬的,絕不是完全真實的語言環境,它與真實的語言環境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歷史學習者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實際語言問題要比虛擬的語言環境豐富得多,也復雜得多。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真正了解歷史的真相。虛擬語言環境和真實語言環境各有所長,在語言教學中應使它們互補,而不應以虛代實,變成新形式的閉門造車,甚至成為歷史的篡改者。
四、課堂教學中授課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避免多媒體教學課件喧賓奪主的傾向。
在一些學校里,多媒體教室里安置的是投影儀,拉上窗簾后,便是漆黑一片,某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端坐于計算機前操縱鼠標,學生只能看屏幕、聽聲音。其實,這種教師讓位于課件的做法,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主角的錯位。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不應僅僅是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應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內化為能力、素質的執行者;教師也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而應是學生“加工”和“內化”語言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和評價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師所具有的學術造詣和人格魅力,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幽默、寬容和耐心,所使用的諸如手勢、面部表情等體態語言都會深深地感染學生,并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綜合素質產生重要的影響。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很重要的一點是師生之間“活生生”的交流活動,而不是師生各自面對“冷冰冰”的計算機屏幕。因此,歷史多媒體課件只應該是有助于師生間教學交流的促進者,而不應是橫插于師生之間的“第三者”。
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我國歷史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研究、制作和授課已有了多年的歷史。但是,對其教學效果如何,尚不能下一個完全科學的定論。我們應該進行徹底地回顧和反思,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認真研究并自覺遵循歷史多媒體教學規律,掌握其本質特點,大膽借鑒國內外優秀的多媒體語言教學課件的制作理念和授課方法,科學地消除不良傾向,確保歷史多媒體教學得以健康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朱秀昌,宋建新.多媒體技術及應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8
[2]張立新,張麗霞.對多媒體教學的冷靜思考,中國電化教育,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