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感染,關注學生的獨特理解和感受,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個性體驗;審美;人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平臺,加強指導、引領和點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個性體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活動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一、注重對學生的情感熏陶,培養人文素養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優美、情感動人的美文佳作,對學生的情感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多元的、持續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
1.創設情境氛圍,進行人文熏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良好的情境氛圍,可以讓文中的情與景叩擊學生的心扉,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引發強烈的思想共鳴,受到情感熏陶。一位教師在上《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時,首先動情地講起了自己的父親,學生聽得入神動情,然后紛紛講起父親如何關心、培育自己成長。此時此刻,親情的旋律洋溢在課堂上,學生們的思維直奔一個“情”字而去,教者看時機成熟,水到渠成地進入了新課教學。整堂課由于找到了文本、學生、作者、教師之間最恰當的情感契合點,顯得輕靈通透,人性中最真、最美的父女深情在學生的心靈上結出了美麗的花朵,傲然怒放,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人生多了一份思考,對親情有了深刻的理解。
2.以讀導學,加深情感熏陶。朗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手段和途徑。葉圣陶先生說過:“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應”。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范讀或對朗讀技巧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從正確的語音、語調、節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內容,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學生徜徉在濃濃的情意之中,豈能不深深地受到人文熏陶?
二、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培養人文素養
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而是會積極主動地做出多元的、有個性的反應。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刻意地去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要積極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通過這些對話,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撞擊,對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或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產生豐富的想象甚至出現頓悟的境界,最終達到知識的傳遞與精神的升華。
如在《老王》的教學中,學生往往會被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卻善良厚道、知恩圖報的老王深深地震撼,內心很不平靜。此時教師如果適時提出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現實問題,引導他們說說身邊有哪些不幸者,自己及周圍的人又是怎樣對待這些不幸的人的,就會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學生在聯系已有生活儲備的過程中,會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對作者的“愧怍”也會有更深的理解,從而喚醒自己內心深處美好善良的情素,學會關心幫助周圍的不幸者,增強社會責任感。再如教學《蟬》和《貝殼》,在最后一環節上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按“我是一只……的蟬,我……活過;我是一枚……的貝殼,我……活過;我就是我,我打算……活過”的句式抒發內心的話、心中的情。學生在和文本對話、和自我對話的過程中,自會由此及彼,由蟬和貝殼聯想到自己,聯想到身邊的人,聯想到自然萬物。也自然會領悟到像蟬和貝殼如此微小的生命,都能仔細、精致、一絲不茍地好好活著,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呢?進而他們會體悟到生命的意義,引發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和向生命的縱深探究的熱情,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三、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人文素養
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每一篇課文都體現著各自不同的美的內容。有的歌詠偉大,有的歌詠平凡;有的歌頌善良,有的歌頌純真;有的鞭笞丑惡,有的鞭笞奸佞……這些豐富多采的語文內容無不寄寓了作者的審美情感。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形象、感情,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美丑、善惡,提高鑒別欣賞能力,以飽含情感的“可講因素”誘發學生的心靈感應,使之在美感共鳴中得到凈化,達到提高人文素養的目的。
一位教師在教學《安塞腰鼓》時,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借助聲、光、影等手段,將詞句融進課件之中,使學生對安塞腰鼓這種傳統藝術變幻的舞姿、鏗鏘的鼓聲領悟得更深、更透。整個堂課讓教材提供的審美客體成為了氣勢磅礴的動態世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通往深層的生命結構的審美活動,完成從教學關系向審美關系的轉化和升華,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
總之,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的底蘊中,從人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人文素養的培養比教給學生知識和能力更為重要。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與人的社會生活,與人的具體的生命活動緊緊相連的。語文教學,既要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更要著眼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的真正功效。
【參考文獻】
[1]肖川主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
[3]戴余金主編.《初中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作者簡介】
李向宏,甘肅省鎮原縣教學研究室。
(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0]G0880)
(甘肅省鎮原縣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