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旭
摘要:本文從數學教學重點的把握、興趣的激發以及規律的發現等方面,就數學教學方法做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數學教學;實踐;感悟;反思;方法探討
在數學教學中,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為導向的新教材觀。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一、數學教學的重點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系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在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保持著師生平等關系,不斷鼓勵與贊賞學生,形成互動
二、數學教學的真實性
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數學是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了一些數學現象,(如數據的收集、整理、),這就為創設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應針對這一實際,精心設計情境,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中,使每個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也得到和諧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情境時,應當首先考慮到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常識,尋求學生感興趣的有體驗的素材,結合他們的認知基礎來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教學游戲中親身感受數學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從生活中來找概念原形的過程,即是建立正確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義的需要。
三、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創設教學情境,加入數學游戲,突出知識的趣味性,是使學生很快對所學知識產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通過設計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調節到最佳狀態,為學生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和情感基礎。雖然數學知識中有些內容較抽象,但有些內容還是充滿趣味性的。教師可以創設一定情境或是提供一定的素材讓學生體驗并發現數學規律。學生如果能真正理解規律,體會到規律的價值,那么他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恰當的實例。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它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教學中應努力加強學生對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感受,從而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
四、數學教學的啟發性
創設教學情境要具有啟發意義,要產生憤悱的心理,使學生處于欲罷不能、躍躍欲試的最佳學習狀態之中。情境無趣自然沒有效果,但有趣而沒有啟發性的問題反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而且要讓學生在感興趣的事物中引發數學思考,從而進行數學探究。這樣就很自然、很輕松地把全班學生引到主題上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很高,學習的效果也會不錯。
五、 數學知識的規律性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運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中,必須注意到這一點。也就是說,要注意學生認知趣味性,要符合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一節課中的情境設計可以是一個或是幾個。引入時的情境,應著眼于學生基礎知識的獲得和技能的培養,注意前后知識的銜接,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知識;展開知識的情境教學,要著眼知識的推理過程,(如,四年級田忌賽馬)。充分利用數學模型,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使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的知識內涵,并將其掌握和運用,在理解、掌握、運用的前提下,(一年級鐘表的認識),學生才會有所發現;鞏固知識的情境教學,應著眼于知識的層次性,在強化的基礎上,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可以是開放的問題,也可以是開放的條件,更可以是綜合性的開放。
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注意一定的開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
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后增強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認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很大的作用。教學活動是在一定的情境氛圍中的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動。只要能讓學生喜歡數學,愿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礎上,創設出更豐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良好教學氛圍中學習,進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