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朝美+廣秀叁
摘要: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要從語文教材出發,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不斷變革自身的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本文探討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策略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激發學生創造性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教師自己都不具備創新思維能力,何談教給學生、啟發學生、培養學生呢?在素質教育浪潮推動的今天,那些傳統的、呆板的教師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教學,這些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必須先讓自己成為一個擁有創新思維的教師,讓自己成為一個富有想象力、敢于不斷創新的教師。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1、提高自身能力,適應改革觀念。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是需要一定的教學能力作為支撐的。教師自身的能力這一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名師才能有名課堂,培養創造性思維,主體在學生,但教師也是關鍵。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努力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服務于學生。教師要敢于創新、敢做改革浪潮的先鋒軍,給自己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刺激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把課堂交給學生,激發學生創造力。新課程提出的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把課堂交給學生才能讓學生體現出創造性,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才能體現出來。在一節課當中,傳統的教學只是教師一味地講,這樣的教學只能培養出按部就班的學生、呆板的學生,這與我們的新課程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因此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地去學習,去發現問題,這樣他們才能通過一系列的途徑解決問題。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就無形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3、營造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良好的課堂氣氛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良好的課堂氣氛體現在教師和學生在一節課中共同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創設一個寬松的、自主的、師生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此氛圍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壓力,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要對自己做好正確的定位,讓學生自主解決遇到的難題,借此來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二、家長與教師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學生在學校是一種學習模式,家庭教育也是一種學習模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語文教學涉及到方方面面,家庭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在家長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小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不強,對一件事物的想象力往往存在局限性,在課上學習的內容一般不能應用到課下,這就需要家庭教學與課堂教學共同努力。家長要引導孩子去思考,不斷擴充孩子的思維能力,促使孩子不斷創新。家長要鼓勵孩子把在家中思考得到的收獲回到學校與教師一起分享,讓教師分享成功,然后教師再提出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并與學生進行交流。這種家長——學生——教師——學生——家長的模式使學生在兩邊受益,不斷提高足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師生互動尋求激發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是單方面的,不能學生一頭熱,要有教師的共同參與尋求一個好的激發點來引導學生思維的想象。在教學中如果教師把答案都講出來,學生哪還有想象的空間?教師把內容都講完,還能給孩子留下思維的出發點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有教師給孩子設置出發點,學生才能展開足夠的想象。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問題的情境,給學生一個好的激發點,讓學生自主去思考,借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個好的激發點必須是符合當前學生知識結構的,是適合學生展開想象的、是能經過思考得出一定答案的。
教師要善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思起于疑。人們的思維活動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借助于慰藉的某種環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這是引起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的外部條件。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指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克服的學習情境,也稱為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前提下,運用設問、提問、作業、實驗等各種方式創設一定的激發點。一般說來,教師提出難度適中、使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典型問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創設的最佳激發點。只有學習任務與學生的認知和發展潛力大致相適應,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解決,學生才會有思考的積極性,并通過解決問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精神上的滿足,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產生探求問題的內在需要。只要師生共同參與,利用一個好的激發點就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在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不利于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新的語文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活動并不是教師單一的教學活動,而是教師和學生雙邊互動的過程,所以,教師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來做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更自由的學習空間,才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學目標的制定,把學生的疑問作為教師和學生探究學習的目標,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并以此作為選擇學習內容的依據。教師要有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既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還要使他們的學習需求達到滿足。教師要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條件。
總之,學生創造性的培養不是簡而易行的,是要靠教師的不斷努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配合才能實現的。
參考文獻
[1] 馮如義.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創新與思考[J].電子制作.2015(11).
[2] 顧春曉.淺談如何搞好小學語文教育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
[3] 孫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