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明
摘要:在中學化學課中引導學生學習化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要靠實驗,而實驗課要想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最為重要!
關鍵詞:化學教學;觀察能力;培養
當今世界 一個科學技術調整發展的時代,化學知識已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與國家的四化建設有密切的關系,中學化學是學生接觸化學、學習化學知識的入門課程,化學是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掌握的化學知識,很多是通過實驗教學。所以很多時候學生愛上化學,是通過愛上實驗課開始的??梢妼嶒炘诨瘜W教學中占具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實驗課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具有良好的觀察能力,才能通過觀察到手實驗現象總結出化學理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一、觀察目的要明確
教學上要求學生在觀察感知的活動中,促進大腦感受區域和儲存區功能的發展,獲取經驗信息,增長知識,這就需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否則,不自視覺85%的經驗信息,處于沒有條理狀態下成為一堆亂應有的作用,而不能在明確的目的要求指導下,有步驟地使之成為系統的完善的和諧的知識。
例如:利用鎂燃燒的演示實驗而形成化學變化這個概念時,教師應向學生強調注意力集中觀察鎂燃燒后的產物氧化鎂的顏色、狀態和硬度,而不要因鎂燃燒時放出的耀眼折光而分散注意力。
二、觀察計劃要周密
在觀察之前確定觀察目的后,就有了一定的觀察任務,還必須撰寫出周密的觀察計劃,去完成這個任務,這樣能預見被觀察現象的各個方面,避免自覺的偶然性和自發性。無論觀察過程是短暫的或是長久的,在計劃中都應該有目的、有步驟、有重點、有中心,也才不至于掛一漏萬,尤其是有些實驗現象稍縱即逝,若無計劃,就會失去觀察機會。
例如,硫加熱時,不僅形態逐漸改變,顏色也迅速變化,由于這一反應過程變化較快,學生往往區分不清,把握不住整個變化過程。對于這種演示實驗,教師可以采用定向重復觀察的方法,讓學生逐步觀察整個變化歷程,并采用恰當的方式讓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訓練學生視覺的敏捷性和思維跟蹤的速度,由重復訓練遷移到其它新的快速反映情境,讓學生觀察。
三、全面地進行觀察
良好的觀察力是在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精確而全面地進行觀察。按事物本身結構來說,觀察可以由外到內,或由內到外,由局部到整體;按事物外部的特征來說,觀察可以由微到顯或由大到??;按事物所處的空間來說,觀察既可以由近及遠也可以由遠及近;按事物出現的時間來說,觀察可以由先到后,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學生觀察到的信息有系統,有條理性,而且這樣的信息也便于智力活動對它進行整理,從而提高觀察、記憶的速度。
四、觀察和思維相互滲透
人的大腦功能分為感受、儲存、判斷、想象4個區域,通過觀察在感知活動中,相應地觸發儲存區記憶和判斷區思維的活動。大量實驗證明:在觀察過程中,參與積極的思維活動,可以幸對事物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說邊看、邊想,邊想、邊看經過如此反復活動的過程,可以促進對客觀事物更深刻的質的認識和記憶,有利于學生迅速、完整、真實地掌握客觀事物,這是觀察和思維相互滲透的突出意義。
例如,在講鈉和水反應的演示實驗,在演示前,應向學生提出思考題并注意仔細觀察:
①鈉投入水中是沉底,還是浮在水面上;
②和水反應嗎?有什么現象;
③滴有酚酞溶液的水的顏色有變化嗎?
以引起學生的注意。這樣學生觀察前就會初步思考,這些問題在學生頭腦中無形中已形成了系統。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實驗的好奇心和興趣。在觀察過程中,學生看到鈉浮于水面這個現象就思考出鈉是因為密度小于水才沒有沉入水底的;觀察到鈉深化成小球在水中迅速游動并發出嘶嘶聲,學生會思考出鈉和水劇烈反應放出大量熱;觀察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水變紅,學生會根據酚酞的性質思考出鈉和水應有堿性物質生成等等。有效地記憶了鈉的性質。因此說,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調動積極的思維活動,對訓練觀察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有創造性意義。
總之,在中學化學課中引導學生學習化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要靠實驗,而實驗課要想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最為重要!如果每個學生在實驗課中不再只是看“熱鬧”而是看出“門道”,充分調動起五官和大腦的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學課中,化學教學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