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強 張宏海 王曉慧 王榮
【摘要】恰當的教學目標是高效課堂的基本保證.以“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為載體,對教學目標的含義、制訂方法和課堂實施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線面垂直;數學課堂;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的含義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學習結果或學習活動要達到的標準.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身心的變化為目標,這些變化是以直接可觀察的行為指標為依據的.因此,教學目標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我們可以理解為:它表述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說明教師將要做什么;其表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避免用含混不清或不切實際的語言.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課程目標
(1)對空間幾何體整體觀察,認識空間圖形.
(2)以長方體為載體,直觀認識和理解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系.
(3)能用數學語言表述有關平行、垂直的性質與判定.
(4)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的計算方法.
2.單元教學目標
本單元將在前一單元整體觀察、認識幾何體的基礎上,以長方體為載體,直觀認識和理解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系;通過對大量圖形的觀察、實驗、操作和說理,能進一步了解平行、垂直關系的基本性質以及判定方法,學會準確地使用數學語言表述集合對象的位置關系,初步體驗公理化思想,養成邏輯思維能力,并用來解決一些簡單的推理論證及應用問題.具體目標是:
(1)借助長方體模型,在直觀認識和理解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系的基礎上,抽象出空間線、面位置關系的定義,了解公理1、公理2、公理3、公理4以及等角定理作為推理的依據.
(2)以立體幾何的上述定義、公理和定理為出發點,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思辨論證,認識和理解空間中線面平行、垂直的有關性質與判定.
(3)能運用已獲得的結論證明一些空間位置關系的簡單命題.
3.“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的課堂教學目標
立體幾何的符號語言是數學簡約美的重要體現之一,從運動的觀點來講,線可以看成是點的軌跡,面可以看成是線的軌跡,因此,線、面可以看成是點的集合,從而抽象出用集合語言描述點、線、面關系的符號語言.教學中,通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抽象得出線面垂直的定義及判定,使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從而感受數學的魅力.
新課標中立體幾何的體系和內容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要求能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歸納出直線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基于上述認識,將單元目標第(2)條具體化為:
(1)學生能借助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具體實例,解釋“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含義.
(2)學生通過參與折紙試驗,歸納和確認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會用數學語言表述.
(3)會用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和判定定理進行簡單的推理論證,并體會線線垂直與線面垂直相互轉化的數學思想.
三、教學目標的實施
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集合的內容,并且經過函數、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數等一系列內容對集合語言的應用,學生已經非常熟悉,所以很容易發現并掌握用集合語言表示空間點、線、面位置關系的符號語言.另外,在上一節中學習了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質,已經初步體會到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基于大多數學生本身的“數學現實”,通過直觀感知,學生容易抽象出線面垂直的定義,但對定義中的“任意性”卻是許多同學難以理解的,所以,在定義辨析中,通過一系列的設問,對“任意性”從正反兩方面,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澄清、理解.
1.教學目標(1)的實施: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第一,復習空間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學生通過舉例感知生活中直線與平面相交的位置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本節課將重點研究線面的垂直關系.
第二,給出學生熟悉的圖片,引導他們觀察國旗旗桿與地面的位置關系,廣播塔與地面的位置關系,火箭與地面的位置關系等.
2.教學目標(2)的實施:群策群力,探知循規
任意一個定義既可用作性質,即如果已知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垂直,那么這條直線垂直于平面內任意一條直線;又可用作判定,即要證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垂直,需要滿足平面內的每一條直線都與該直線垂直,由于平面內有無數條直線,所以若用定義來判斷直線與平面垂直,有時是困難的,甚至是無法完成的,這時可通過折紙試驗來證明.
3.教學目標(3)的實施:遷移拓展,學以致用
典例 正方體ABCD-A′B′C′D′中,棱AA′,BB′是什么位置關系,它們和底面ABCD垂直嗎?
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說理過程,注意規范語言.
變式 已知:a//b,a⊥α,求證:b⊥α.
分析 欲證線面垂直,需證線與面內兩條相交直線垂直;而已知線面垂直,可得線線垂直,所以,在平面內可作兩條相交直線m,n為輔助線,命題可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弗賴登塔爾.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