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洪艷
摘 要中華傳統美德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當具備的,為了提高國人的道德素養,應當在家庭中開展傳統美德教育,讓傳統美德之花在家庭中盛開。本文主要探討了傳統美德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家庭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家庭教育;傳統美德教育
1 家庭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
中華傳統美德豐富多彩,也是所有中國人的瑰寶。而在家庭教育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1 熱愛祖國
國家安定是社會向前發展的保障,為了使得國家安定,每個中華兒女都要有一顆愛國的心。在古代有岳母在岳飛背刺“精忠報國”四字,有花木蘭女扮男裝從軍,為父征戰沙場。在古代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言壯語,這些都表示中華兒女有一顆熱愛祖國的心,這些豪言壯語都透露著一種浩然正氣,這也是家庭教育所需要的。
1.2 刻苦勤勞
刻苦勤勞從古至今都是勞動人民和開明的上層人士所追捧的,這表現了一個人的堅強的意志品質,也展現了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在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公父文伯上朝回家以后發現其母親在織布,公父文伯便覺得很丟臉,便問母親不怕人家笑話嗎?其母親聽到了以后又是生氣,又是嘆息,其母親說如果魯國都是這樣的人執政,魯國就要滅亡了,從此以后公父文伯勤勞從政。
1.3 儉樸節約
儉樸節約是我國一直流傳下來的美德,許多民謠和歌謠中都藏著儉樸節約。在古代節約清廉的官吏最受百姓的歡迎,而統治階級也主張儉樸節約,避免鋪張浪費,奢逸的生活會使得一個人的意志變得薄弱,不利于封建階級的發展。拼命如果過上奢靡的生活,就會忘記節約,最終坐吃山空,因此儉樸節約能夠使得人們養成良好的品質,以及奮發向上的意志。應當將儉樸節約納入家庭教育中,避免學生養成攀比的心里,有利于家庭和社會的良性發展,有利于資源的節約。
1.4 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一直是家庭傳統美德教育的核心,一直受廣大家庭的歡迎。魯迅在孩童時期受到過助人為樂這方面的教育,這使得他的文章和各項事跡都體現了助人為樂的傳統品質,比如魯迅的弟弟周建人,有一天去魯迅家,在魯迅家的門口看到一位受傷的黃包車夫,周建人就急忙到魯迅的家里,然后兄弟兩人拿著紗布和醫藥品出來為黃包車夫包扎,還給了那個車夫一些錢,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也應當將助人為樂納入其中,讓孩子從小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
1.5 尊師重教
尊師重教是每一個學生都必須養成的美德,也是必須具備的品質。我國第一部教育著作《學記》上記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從這里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在古代不僅僅平民尊師重教,一些帝王將相也尊師重教,這是一種傳統美德,這是對教育者的一種尊敬。比如乾隆皇帝就是一個尊師重教的帝王,在教育皇太子時,讓王立爾任皇太子的老師,為了尊敬老師,為了尊敬教育,因此下令所有娘娘禁止進入書院,違令者斬,這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尊重老師的教學方式。每一個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都是嘔心瀝血,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才,因此學生應當具備尊師重教的品質,在學習過程中尊重老師。
2 中華傳統美德在家庭美德建設中的作用
家庭和社會是緊密相連的,目前家庭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千家萬戶。目前社會上許多人走向了犯罪的道路,這與其所處的家庭是有很大的關系的,這些家庭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沒有將中華傳統美德應用其中。比如在學校有的學生和老師頂嘴,甚至學生打老師的情況都存在。還有的學生在學校鋪張浪費,不懂的節約,同學之間互相攀比等等。這些不好的習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家庭造成的,家庭沒有對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沒有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灌輸和優良品質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在家庭教育中加入傳統美德教育,有利于家庭成員在思想上和行為規范上有所改善,有利于社會風氣的改善,有利于社會主義道德的建設,是促進人們幸福美滿生活的源泉。
3 如何家庭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3.1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家長應率先垂范
為了使得傳統美德教育能夠在家庭中展開,首先家長應當做表率,家庭成員才會在家長的帶領下,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孝老愛親,知行合一,中華傳統美德最注重的就是孝文化,所謂百善孝為先,因此孝在傳統美德中的地位是比較重的,家長要做表率,孝老敬老,在對待老人時,要有禮節,讓家庭成員了解孝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孝中的一些細節;其次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家長要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為家庭成員做一個好的榜樣。
3.2 在家庭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要講究方法
在家庭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應當注重一下兩種方法:首先立成于幼,潛移默化,要注重孩子少兒早期教育,在古代就比較重視少兒早起教育,比如《顏氏家訓》中講到,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等等,這些可以看出我國很早就開始對嬰幼兒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通過嬰幼兒心理學以及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可知,早期教育對于個人的身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因此在早期對學生實施傳統美德教育,有利于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其次要通俗移動,喜聞樂見,在第四節海峽兩岸倫理學研討會上,有學者呼吁倫理學界要協力社會教化,讓一些倫理和義理生活化以及通俗化,讓更多人明白其中的含義,讓倫理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真正的走進家庭,而不是官方的語言或者是一些學術術語,一些家庭根本就不明白這些,此外一些書籍比如《弟子規》《三字經》等應該廣泛推廣,讓這些書籍成為家庭傳統美德教育的教材。
4 結語
通過本文研究發現,在家庭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有利于人們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社會化的提高。為了使得在家庭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能夠順利進行,家長應當做表率,此外還需要將倫理教學通俗化并引入家庭教育中。在今后還需要進一步對在家庭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方法進行研究,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
參考文獻
[1]吳俊,郭志民.家庭倫理傳統的嬗變與當代價值——第4屆海峽兩岸倫理學研討會綜述[J].倫理學研究,2005(01).
[2]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傳統文化傳承中都做了些什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06).
[3]林映梅.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J].新西部,2014(18).
作者單位
遼寧省阜蒙縣招束溝學校 遼寧省阜蒙縣 1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