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紅
【摘要】為了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全面理解,有效地開展種類誦讀、分析、交流活動,教師必須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地通過相關的背景拓展和移情體驗來創設情境,以喚醒學生的感悟與體驗。
【關鍵詞】情境;感悟;體驗;場景;拓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創設教學情境,就是基于教學需要,在相關技術支持與資源運用下將學習內容或活動融入較為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場景或問題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憑借自己的實踐經驗,科學制作富有啟發性和感染力的情境,為閱讀活動的推進提供有效策略。
一、通過生動的描繪與激情誦讀創設情境,喚醒學生感悟與體驗
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場景、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以期讓文本人物或事件得以栩栩如生地浮現在學生眼前,從而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讓思維馳騁在字里行間。比如教學《愛之鏈》,筆者首先運用談話的方式進行揭題——“大家看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是一個什么字?”筆者故意用紅色的粉筆將“愛”寫成繁體字,但仍有一些學生很快認了出來。“‘愛,一個多么形象的漢字呀!你瞧,‘手牽著‘手,‘心貼著‘心,這種場景就是‘愛呀!”學生仔細觀察字形,頓覺眼前一亮。“看到這個溫馨的字眼,咱們大家一定會聯系到以前學過的課文,眼前一定會浮現出一些感動心扉的畫面。”學生在記憶中檢索著,先后說出了《花瓣飄香》《第一次抱母親》《愛如茉莉》等課文。“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一個溫馨的故事——《愛之鏈》。”學生滿懷激情地跟老師讀題,閱讀探究至此拉開序幕。上述教學活動,教師獨具匠心地運用“愛”的繁體寫法并加上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形象地呈現了一個情境,喚醒了學生的感悟與體驗,引發了閱讀期待,使導入環節收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激情誦讀也是創設情境的一個方法。通過誦讀,學生在頭腦中再現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或呈現故事的情節、場景,進而促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誦讀活動中,在文本中找到認同、理解與啟迪,把閱讀體驗積淀為個人的情感,獲取美的熏陶與引領,進而凈化心靈,升華人格。比如教學《月光啟蒙》這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筆者問學生:“你最喜歡課文中的母親嗎?為什么?”“你認為文中的母親美在哪里?”“你喜歡課文中的童謠嗎?”圍繞設計的這些統領性的問題,筆者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玩味,以讀促悟,以聲傳情。最后,要求學生都把眼睛閉上,欣賞配樂朗讀。就這樣,通過自主試讀和聆聽錄音,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了文本的字里行間,漸入佳境,他們所見、所聞、所想皆是美好的事物。
二、通過生動場景的介入創設情境,喚醒學生感悟與體驗
閱讀教材中敘述的一些歷史故事或場景跟學生之間有著較遠的距離,而這現實存在的“距離”則會成為學生閱讀理解的一個障礙。通過場景的引入來創設情境,無疑是掃除障礙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資料或場景的引入可以拓展知識背景,為探究活動提供資源,實現新舊知識的溝通,促使學生產生更深刻的認識。比如教學《七律·長征》,在引導學生品味“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詩時,筆者進行了這樣的引導:“詩句中出現了一對反義詞,大家注意到了嗎?請你們用筆標出來并仔細欣賞、玩味,看看這對反義詞中有著怎樣豐富的內涵。”在學生經歷了思考與交流之后,筆者要求每一小組推薦代表面向全班匯報探究成果。筆者提出的問題有:“詩句中的‘暖字該怎么理解?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場景?”“詩句中的‘寒字包含了怎樣的意思,讓你看到了怎樣的場景?”學生交流匯報結束,筆者運用課件適時播放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之后再進行追問:“作者用了一個‘暖字傳達出怎樣的情感?”此時,學生聯系剛剛看到的場景,理解到“暖”字中流露出喜悅、歡快之情,該字帶給人們的是一股暖意。對于“寒”字的理解,筆者也是運用課件播放視頻——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而又悲壯的鏡頭,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理解“寒”字的。最后,筆者進行了概括性的總結:是啊,戰爭是殘酷的、激烈的!詩人毛澤東運用一“暖”一“寒”傳神地再現了紅軍戰士的“悲”“喜”之情。
長征的故事對于當今的小學生來說是陌生而渺遠的,這是學習的一個障礙;而教師將歷史圖片呈現在學生眼前,拉近生本之間的距離。有了場景的介入,再加上激情誦讀,學生在頭腦中必然會浮現相關場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也自然會邁上新高度。
三、通過聯系課文內容進行背景拓展來創設情境,喚醒學生感悟與體驗
毋庸置疑,課文是閱讀實踐活動的主要憑借,但又不是唯一的資源。為了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全面的理解,有效地開展種類誦讀、分析、交流活動,教師必須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地通過相關背景的拓展和移情體驗來創設情境,以喚醒學生的感悟與體驗。
比如教學《清平樂·村居》這首充滿溫馨情感的宋詞,在學生通過誦讀、自學、交流之后,筆者進行了拓展閱讀活動——補充閱讀辛棄疾的《破陣子》,幫助學生從另一視角觸摸詞人熾熱的愛國情懷。筆者通過一個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探究期待:“這是詞人辛棄疾的另一種‘醉,他究竟為何而‘醉呢?”筆者呈現了辛棄疾主張抗金,醉心于疆場殺敵卻不被朝廷重用的背景資料,通過拓展性的閱讀,學生感悟到了辛棄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與嘆息,領略到了他美好的愿望和熱切的報國情懷。然后,筆者將這首抒發詞人報國無門的無奈心情的詞作與表現祥和、安寧生活的《村居》進行比較閱讀,旨在讓學生明白:“醉里挑燈看劍”和“醉里吳音相媚好”,同樣是“醉”,但心境不同;不同的“醉”,卻又表達著相同的追求:渴望自己建功立業,渴望百姓安居樂業!通過這樣的背景拓展,學生的眼界開闊了,從另一視角走近了詞人,領略了他愛國、愛民、愛生活的崇高而美好的追求。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