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其課堂教學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績。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由于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復雜性,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在課程改革下的現狀仍存在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不相符的地方,我們要及時認清。
【關鍵詞】小學數學;師生互動;師生現狀
課堂教學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也只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才能從根本上達到“減負”的目的。因此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及其存在問題,才能更好推進高效課堂的順利開展,雖然高效課堂成為素質教育主渠道的觀點已經被絕大多數教師所認可,但當前絕大多數的教師的課堂教學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與高效課堂的要求相差甚遠。
一、以教師的教為中心
教師與學生這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片面強調教師的教,忽視學生主動的學。教師依然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嚴格控制著課堂教學進程中的一切具體表現問題是由教師提供的,而不是學生自己選擇的,學生往往無權在課堂主動提出問題。課堂教學形式往往表現為教師向全班學生傳授知識為主的“滿堂灌”課堂,即使教師偶爾提問,也是教師與單個或少數學生之間的單一交往,不是教師學生間的多向發展,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消極的狀態,學生只是教師的配角,教學活動的道具,主體性得不到發揮。
二、以傳授知識為本位
稍微注意一下我們的課堂教學,其一般模式不外乎為“復習舊知——傳授新知——課堂總結——鞏固新知”,該模式反映了大多學校老師以傳授知識為主。在課堂教學中只注重傳授知識,忽略其他方面的教授。在數學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教師讓學生記住現成的結論,輕視整個運算過程的推導。認為只要能運用結論去解決問題就可以了,至于這個結論是怎么得出來的許多教師都覺得沒必要給學生講,怕把學生弄糊涂。
三、以完成教案為目的
根據傳統教學的觀點,課堂教學必須按照進度有計劃地進行。為此教師撰寫教案就顯得尤其重要。在傳統教案中往往是關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的安排,至于學生的知識起點和學習能力,教學過程需要哪些方法能實現目標,怎樣才能突破教學難點并沒有加以分析。這就使得教師憑個人經驗或通過模仿別人的經驗撰寫教案或抄寫教案,至于怎樣從學生的角度衡量教學步驟是否合理,教學方法是否恰當,教學目標能否完成,教學效果是否理等情況自己心中無數。由于教師在備課時把主要精力放在備教材和教案的編寫上,導致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這就不利于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缺乏課后反思的習慣
名師的成長離不開課堂教學的不斷反思。就目前教學效果來講,大部分教師還沒有對教學反思這一行為給予高度重視,導致自身的專業化成長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師如果對課堂教學事件不能夠進行反思,教學工作便不能加以改進。由此可見,教師進行課后反思十分重要。當然教學反思不單單指教學回顧,而是思考在教學過程中自身的不足之處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有一句名言:“教育是靈魂的回頭,是頓悟的藝術。”教師應利用好反思這把助推器,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成長。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抑制課堂教學功能的整體實現,影響到我國人才培養大計。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教師應該做到:一、引導學生明確目標,激活思維;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往;三、努力精心設計課堂,促進遷移。
一、問題設計不合理,抑制學生參與課堂互動主動性
“新課程提出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那些只有教學形式的表現無實質性教學交往的表現是‘假教學。”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更注重問題的層次性,注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然而有些教師誤認為課堂上多提問學生就是在進行師生互動,就能使課堂氣氛活躍。這就導致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過于形式化,常常問一些簡單、意義不大的問題,學生回答的正確率很高。這樣的互動,從表面上看似乎學生和教師配合得很默契,師生之間似乎做到了真正的互動,調動了課堂氣氛。但是由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經過篩選,提的一些問題質量低劣,不能對學生的思維產生有效的刺激和沖擊,甚至學生會被老師頻繁的提問搞得暈頭轉向,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反而會降低。
二、學生發揮空間狹小,主動性被抑制
在課堂上,老師為了保證教學過程不離開自己設計的軌道,給學生提出的學習目標往往非常具體,學生的發揮空間太小。這樣導致學生很被動,只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得出老師想要的答案。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學生的主動性被限制。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被限制。形成習慣后,學生思考問題就會變得機械化,創新能力被遏制,這違背了師生互動的本質要求,不利于學生的課堂學習。
三、過分注重互動形式,課堂秩序陷于混亂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很多教師意識到課堂師生互動的重要性,了解到學生是互動的主體。所以在課堂上互動的形式也盡量呈現多樣化,給學生多一些自主權,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重視合作學習,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這樣確實能促進師生互動。學生對這樣輕松的“學習”興趣濃厚,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也較高,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有些教師就把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誤認為是師生對話,把師生互動理解成在課堂上和學生“打成一片”,在課堂教學中多組織學生討論,多插入一些游戲環節等等。如果教師不能做好課堂監管,放任自流,則會導致課堂秩序混亂,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難以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文婷(1995-),女,重慶市北碚區人,民族:漢族,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數學)。
參考文獻:
[1]譚月秋.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誤區.基礎教育研究,2013.
[2]陳凌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及其對策.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
[3]劉曉云.新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初探.長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