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倪磊
【摘要】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的不僅是就業的人,更應是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應用型本科教育最好的辦學模式就是讓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文章通過對普通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下的舊有模式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探索出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從人才培養模式、教師隊伍建設模式、科研項目創新模式角度分析得出,產教深度融合才是獨立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獨立院校 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 人才培養
一、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逐漸意識到知識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大力推進本國的科技創新和教育發展的重要性。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其中一個重要精神指示就是“要加強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必須加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1]。
產教融合[2],就是將產業和教學融合在一起,依托行業(企業)校企合作平臺,實施產教融合,改革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強調實踐教學模式,并實現教學與生產相對接,將理論內容融入到實際工作過程中,有助于促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發展,有助于促進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發展,整合校企間資源,有助于推動行業新發展。
二、現有應用型本科學院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意識到校企合作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但存在著培養模式落后、體制與機制不完善、科研項目與企業應用存在一定鴻溝等問題。筆者在對川內3所公辦普通本科院校進行校企合作模式的訪問調查過程中發現:
(一)現有的培養模式不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多數普通本科院校都實施“3+1”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從第一年到第三年均在學校里完成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實驗過程,專業課程設置門數過多,且部分課程內容已跟不上現代社會的科技發展。第四年,讓學生到企業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進行實習實踐學習。首先,實習期間操作機會少,因為企業不太愿意為學生的實踐性操作提供專門的培訓,因此實習通常以參觀為主。其次,學生在整個實習期,不可能明確整個行業工作崗位職責的劃分,不能將學生個性發展與企業生產利潤最大化進行有機結合。第三,企業所用到的部分應用軟件是學校里未曾開設的,因為部分軟件的數據配置或更改,會影響到現有企業用戶正在使用的數據(比如通信網)。
(二)教師進企業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
通過調查了解,公辦的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多數教師寧愿學校委派他們到其他本科院校進行學歷的提升,都不太愿意進到企業中去實踐。因為公辦院校職稱晉升跟學歷有直接關系。有些教師想進企業實踐,但教學工作一旦減少甚至停止,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收入水平。
(三)科研項目與企業實踐存在一定鴻溝
高校的教師除了教學工作以外,還要進行科學研究,甚至將科研論文作為評定高校教師的唯一標準。高校教師在高校里常年從事基礎教學工作,部分知識已經落后甚至淘汰,未能及時更新,同時,不能深入企業挖掘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教師的科研變成了“閉門造車”寫論文,其研究僅停留在基礎科學上面,能否將理論研究應用在企業的實踐過程中都是未知之數。
三、獨立學院產教深度融合模式下的思考與實踐
獨立學院,即民辦教育,與國家公辦的高等教育院校略有不同,它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機制、新模式,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目前校企聯合培養中普通本科院校絕大多數是公辦高校,有財政撥款,實力雄厚,但民辦高校不在財政廳撥款的高校范圍內,因此,要想推進民辦教育更好更快發展,必須要充分利用企業優勢進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從而提高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培養出應用型、創新型、技術技能型的人才。
(一)思考
錢愛萍提出校企合作就是“為了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優勢,將理論和生產相結合,培養出適合時代和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的模式”[3]。包括現有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均屬于校企雙方合作中的輕度融合。而王章豹認為“校企合作是將高等院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及人員交流、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結成的互利互惠、互補互促的聯合與協作關系”[4]。由此可見,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科研項目方面的資源共享及互動過程,其目的是使校企雙方能揚長避短,培養出應用型的本科人才,最大程度的滿足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5]。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了高等院校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積極推行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進一步促進產教融合”[6]。我校積極相應教育部ICT產教融合項目,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聯手進行校企合作。結合我校辦學特色,將二級學院中的方向“拿”出來共同組建中興通信學院進行深度融合。由校方任命專家教授為院長和副院長,統籌該學院的整體發展;任命企業方派出的骨干技術人員為常務副院長,與校方領導層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式、就業體系、科研項目等內容。
(二)實踐
1.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現存的高等教育從傳授已有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轉變為重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現代教育[7]:第一,傳授有效知識,重點指導學生如何應用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第二,要在創新教育的培養中,樹立職業教育觀念;第三,要積極營造有利于發展創新創業能力,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好環境。因此,將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
首先,學校和企業共同修訂教學計劃,淘汰枯燥過時的理論課程,增設具有新技術、新特點的課程。合理的設置課程學習周期,在學生進校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完成通識教育平臺和專業基礎課平臺學習與實驗。讓學生對本專業學科有系統性的學習,具備有一定的學科理論基礎。并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年起,進行職業化教學,即明確未來職業崗位的劃分,及在接下來幾年的大學學習過程中,逐步認清自己所要從事的崗位。第三年,將專業課教育平臺通過在校企合作新建的創新實踐中心完成。第三年的教學過程中,增設集中實踐環節,其實踐的內容均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導向而設置。第四年,為畢業設計和頂崗實習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個性化發展,在企業里直接進行頂崗帶薪實習,企業不再對學生進行單獨培訓,并讓學生的畢業設計與企業中項目結合,在實踐操作環節中,完成畢業論文的設計工作。整個的教學隊伍由學校教師和企業人員共同組成。
在這種模式下,人才培養成了學校和企業的共同責任。學校培養的人才能直接被企業所使用,所認可。
2.教師隊伍培養的新模式。校企合作可以讓學校教師到企業中培訓,甚至是頂崗實踐,在企業中不斷的進行“充電”,創新機制,拓寬渠道,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和技術服務能力,并考取國家認可的相關工程師證書,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將實踐的真知應用到教學中,將先進的理念融入到課堂中,將最新的成果應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同時,鼓勵企業專家到學校兼職授課,并舉辦講座和專題報告。
另外,這種深度融合可以將校企雙方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共享,開設相關職業技能的鑒定,參與同行業關于人才的培養和培訓,舉辦相關類型的全國職業性技術技能型比賽,實現學校、企業、教師的三方共贏。
3.科研項目創新的新模式。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模式下,學院成立創新研究項目部。利用新建的實驗設備和實驗環境面向專業技能好、實踐能力強的學生進行創新實踐和科學研發,結合科技項目讓學生開啟“頭腦風暴”,激發創新思維,積極申報國家專利,尋找市場機會,真正作到與市場接軌,與企業的需求接軌。
發揮學校專業師資優勢,利用建設的場所、硬軟件資源,企業方提供資金和軟件支持,開設“企業項目孵化園”,行業內企業可以將部分項目交由校企共同研發,學校教師參與企業的項目研發和技術服務工作,幫助企業解決相關項目難題,建立良好的雙方支援體系,優勢互補,互相支持。有利于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同時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奠定良好循環基礎,實現“合作、互動、共贏”的新型模式。
四、總結
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出席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時發表重要講話,他提到:“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民族強。”這意味著,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這其中最為突出的舉措就是高校和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獨立院校要緊跟時代脈搏,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加強校企深度融合,從人才培養來說,能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及時更換實用性教材,與行業發展緊密結合,增強獨立院校學生的職業勝任力。從師資隊伍來說,能讓教師學習新知識,接收新技術,并和企業人員共同攻克科研項目中的難題。從高校本身來說,可以形成“產學研”一體化聯合機構,形成資源共享,從而提高科技研發創造和技術服務能力,加強供給側的改革,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產品研發逐步從“單一模仿型”向“科技創新型”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5)36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沈綺云,萬偉平,產教融合 提升校企合作中的企業主體地位[J].遼寧高職學報,2015,17(8):31-33.
[3]錢愛萍,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與實施[J].中國科技信息,2006,14:285-286.
[4]王章豹,祝義才.產學合作:模式、走勢、問題與對策[J].科技進步管理,2000,17(9):115-117.
[5]陳傳斌,基于地方特色的獨立學院校企合作研究[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5,04:1-5.
[6]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6)3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15/content_5082382.htm.
[7]黃勤珍,實施教學質量工程,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7(5):1-4.
基金項目:2016年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項目;四川工商學院科學研究處。
作者簡介:劉毅,漢族,四川人,學士,助教,四川工商學院通信工程學院,政治輔導員;通信作者:倪磊,(1984-),滿族,寧夏銀川人,碩士,講師,四川工商學院通信工程學院,專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移動通信和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