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麗江市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因經濟社會發展較為滯后,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導致留守兒童也逐漸增多。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即:父母監護角色缺失,家庭教育碎片化、臨時化,父母教育理念及方式存在誤區。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該研究提出一系列對策:首先,要以政府為主導,突破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二元社會結構;其次,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與照顧,以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第三,應積極開展社區活動,營造溫馨環境,對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予以正確合理引導;第四,應強化對監護人的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掛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關鍵詞】少數民族;麗江;留守兒童;家庭教育
一、概述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也加快向城市及發達地區轉移。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而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數據來推算,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轉移的加快,留守兒童的數量不斷增長。而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一些不發達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更為值得關注。以麗江為例,麗江地處云南西北部,為多民族聚居之地,留守兒童數量有逐年增長之勢,家庭教育問題也迫切需要關注。2010年麗江市5個縣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37893人,占總人口的43.2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06876人,占總人口的56.79%。根據麗江市婦聯2013年的統計,全市共有農村留守兒童1.5萬名,僅永勝縣就有1.1萬名。最新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市留守兒童已達到4.5742萬人,其中永勝、寧蒗、玉龍三個縣位列前三,分別為2.2496萬人、1.697萬人、0.55萬人。這些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務工,一般留在家里由祖輩照顧,有的甚至根本無人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缺失,家庭教育成為短板,嚴重地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麗江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同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一樣,麗江少數民族地區的留守兒童一般由祖輩,例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有的甚至根本無人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缺失,嚴重地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這部分兒童整體狀況令人堪憂,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已成為家庭和學校最為頭疼的問題。麗江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缺失
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與子女的相聚相處時間十分短暫,因而幾乎不能承擔監護教育的責任。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會導致兒童一系列心理問題的產生。長期的隔代或者他人甚至是無人監護教育,致使留守兒童無法得到正常家庭能給予的父母的關愛,家長也無法及時了解、掌握子女的心理、情感和思想變化。長此以往,留守兒童的性格會較為柔弱內向,容易產生自卑等心理障礙,因孤獨無靠而產生失落、騷動和抑郁等心理問題,嚴重者甚至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2、家庭教育碎片化、臨時化
借助現代通訊手段,留守兒童的父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子女進行遠距離的通話式教育,但是由于父母生活以及工作的壓力,這種教育很難形成一定的模式,缺乏系統化,只能是在電話或者視頻中的針對一定事件或者場景的零星的口頭教育,具有碎片化、臨時性的特征。因此,這種教育無法像常規家庭教育一樣形成一個連續統一的體系,從而缺乏效果,難以給予子女在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教育。
3、父母教育理念及方式存在誤區
麗江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的父母,從總體上說,文化程度較低,外出務工從事的勞動工作強度也較大,而且往往因為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壓力,在教育理念與方式都存在誤區,也鮮少注重并改正這方面的問題。首先,教育理念較為落后、不科學。留守兒童的父母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孩子未來能擁有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外出務工,寄望于通過孩子的升學來改變家庭的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從而會對子女抱有過高的期望值,過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他們往往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科學的教育理念。其次,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外出務工人員與子女缺乏溝通,對子女缺乏了解,對其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往往也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法。他們自身教育知識的缺乏,也導致在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從而感到無可奈何,力不從心。從而教育的效果也較差,甚至無效。第三,教育忽視子女社會化的過程。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成員的相對欠缺,社會化過程會比普通家庭的子女快、社會化是個體獲得個性存在并學習其所在社會的生活方式的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通過社會化,個體可以了解道德規范、價值標準,獲得語言交際等社會技能、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在社會社火中不可缺少的關于思維和行為的模式。社會化過程受不同因素影響,并對個體的一生產生持續影響與作用。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這對重要家庭成員的缺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減少,難以在家庭內部獲取必要的成長信息,從而將獲取對象轉移到社會上來。社會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但由于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判斷能力有限,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和影響。當前,留守兒童出現的各類社會問題,往往都緣于父母對他們社會化過程的忽視。
三、對策及建議
1、以政府為主導,突破二元社會結構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城鄉差別、壁壘的存在,從而形成一元社會結構,留守兒童現象產生的根源便在于此。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從而導致留守兒童數量增加。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在于消除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突破二元社會結構。而這必須由政府主導,統籌內地發達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轉變發展思路、模式,改變二元結構,逐步走向一元,從根本上提速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加強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與照顧
由于留守兒童父母監護角色的缺失,缺乏家庭關愛與照顧,學校應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彌補。首先,學校可以開設一系列培養師生、同學伙伴關系的活動,讓留守兒童在學校能感受到家庭般的。其次,學校可以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對學區內在校留守兒童進行跟蹤記錄,并實時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心理狀況及各種變化情況。第三,學校應強化與留守兒童監護人,包括父母、臨時監護人等的聯系,及時了解并反饋情況,并與其采取聯動措施,有效解決留守兒童遇到的各種問題。
3、開展社區活動,營造溫馨環境
社區與家庭、學校及社會相比,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一個重要大環境。社區會對他們產生耳濡目染的影響,在其社會化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會風氣、有益的社會活動會促進留守兒童的成長,保證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偏離正確的方向。因此,整治留守兒童所生活的社區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有教育意義的社區活動,能有效彌補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近年來,根據國家制定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云南省及各市、縣三級分別制定了兒童發展規劃,規劃里提到2020年,90%的社區都要建成兒童之家。兒童之家是為社區的兒童提供娛樂、游戲、衛生、教育、社會心理支持,轉介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機構。為此,從2015年開始,麗江市相關部門一直在努力,麗江市四縣一區都建立了兒童之家,其中,今年1月29日,玉龍縣九河龍應村率先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成為麗江市建立的首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4、強化對監護人的教育培訓
各級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尤其是鄉鎮一級的政府,可組織專門人員,成立專門機構,采取相應措施,對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或監護人,包括父母、祖輩即其他臨時監護人等,進行有效的教育與培訓。首先,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正確的教育方法。監護人也應擯棄錯誤的、不合理的、不利于兒童成長的思想,努力配合政府管理部門積極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其次,應建立與留守兒童撫養人或監護人的聯系方式與平臺,實現即時性、常態化的聯系,以便能夠及時了解掌握外出務工人員的信息及生活、工作情況,實行針對性的輔導與扶助。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因經濟社會發展較為滯后,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導致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凸顯。麗江市作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其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形式較為嚴峻,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即:父母監護角色缺失,家庭教育碎片化、臨時化,父母教育理念及方式存在誤區。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提出首先要以政府為主導,突破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二元社會結構,其次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與照顧,以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并應積極開展社區活動,營造溫馨環境,對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予以正確合理引導,同時強化對監護人的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掛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如此,可以解決當前麗江市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以幫助他們更為幸福、快樂地成長,獲得更多關愛與更完善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全國婦聯課題組.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 中國婦運, 2013(6):30-34.
[2] 麗江市婦聯. 麗江市婦聯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共慶“六一”[EB/OL]. [2013-06-05]. http://www.ljswomen.org/Item/13442.aspx.
[3] 麗江熱線. 麗江有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人數居然達到4.5742萬![EB/OL]. [2016-05-25].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18951513.html.
[4] 王鳳霞.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 貴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0,26(2):82-84.
[5] 黃華珍, 黃建華.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 2014(38):151-152.
[6] 周宗奎, 孫曉軍, 劉 亞, 周東明.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5(1):71-79.
【作者簡介】
和梅(1978—),女,云南麗江人,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與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