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霞
【摘要】思維能力是學習歷史的核心能力,啟發思維并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不僅要要講究教學方法,根據思維的內容、特點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還要從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出發,重視傳授思維的方法。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歷史思維的品格,啟發思維的難度要適中、量度要適宜;要做到因人循序、反饋強化,還要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思維活動的真正主人。
【關鍵詞】興趣;聯系;歸納;討論;寫作;思維方法;尊重主體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靈魂,而思維能力是諸多能力的核心,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币虼耍瑔l思維并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一、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要講究教學方法,應根據思維的內容、特點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前提,積極的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質。歷史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青少年學生都喜歡聽生動的故事,這是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學中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講述方法,或者在講課中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2、指導閱讀
現在學生大多不善于讀書,分析、概括能力較弱,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讀書,選擇典型內容說明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進行思維活動。例如,在講授世界史,當講到原始社會解體時,考慮到它對以后講授亞非奴隸制國家形成具有普遍意義,必須讓學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會解體時經歷的變化,從而形成明確的概念。教師先讓學生閱讀這一部分教材,要求學生結合閱讀的內容分析:由于生產力提高的影響,氏族公社末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是經過哪幾項大的變化最后走向解體的?學生在啟發誘導下,通過自己的分析、綜合,認識了經歷過的四次大變化,由此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3、巧設疑難
“思源于疑”,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竇時,才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如在講授西安事變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張學良、楊虎城拘捕蔣介石以后,該如何處置?是殺、是關、還是放?”這樣的提問可以有效的激發初中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展開熱烈的討論,最終不僅幫助學生認清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意義,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4、縱橫聯系
為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打開思路,學會全面地觀察問題,抓住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問題,進而把握其本質,教學中需注意縱橫聯系。這有兩種辦法,一是以一國歷史為線索、以時間為綱的縱向聯系,如講抗日戰爭時期“八·一三”事變時,可聯系“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把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的四次事變構成一個整體來講述。二是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如世界史講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倫改革時,可聯系同年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又如將中外歷史上使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聯系起來比較分析,說明進步的政治改革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與日本的大化改新,使兩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沙俄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使兩國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類似的縱橫聯系,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訓練了其思維的廣度。
5、比較異同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可對彼此有某種聯系的歷史現象加以對照,確定其異同點,從而使學生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比較的方法很多,諸如同一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如進入帝國階段后帝國主義國家的特征),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一個歷史事件的不同發展階段(如“五四”運動前后的新文化運動),一個歷史事件的兩個對立面都可以進行比較。比較的目的是找出異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以使學生對歷史現象達到更系統、更深刻的理解。
6、課堂討論
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課堂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談論對問題的見解,而且闡述自己所以這樣認識的理由和依據,起到活躍思維、擴展思維、相互啟發、集思廣益的作用。如在講授中國近代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一目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討論中他啟發學生抓住民族資產階級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工人階級的幾種不同態度進行分析對照,引導學生運用大量歷史事實發表意見,教師最后歸納總結。這樣,使學生對民族資產階級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這一問題加深了理解。而且為理解以后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有關問題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等問題打下基礎。
二、重視傳授學生歷史學科的思維方法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教會學生思維。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了歷史科學的思維方法,才是切實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也是科學的方法論。傳授思維方法,首先要把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教給學生。有一位教師在分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拿破侖上臺的原因時說:“當時法國正處于外國干涉軍壓境之時,國內王黨分子也在密切配合。大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軍事獨裁政權,用以鎮壓人民的反抗,擊敗外國干涉軍,并防止王黨的復辟。拿破侖了解到國內的形勢,認為奪取政權的時機到了,于是放棄遠征計劃,冒險回國。大資產階級對拿破侖回國予以熱烈歡迎,把他看作‘救星,希望他能憑借武力改組腐敗無能的督政府;軍火商和金融資產階級向拿破侖提供了上千萬法郎的金錢;巴黎的一部分軍隊也歸附他。這樣,拿破侖于1799年11月9日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政權,從此開始了拿破侖的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的統治?!边@段分析,貫穿著歷史唯物主義精神,闡明了拿破侖“霧月政變”所以成功的歷史背景:一方面是在外國軍事干涉的威脅下,大資產階級需要拿破侖擊敗外國干涉軍并防止王黨復辟,鎮壓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也闡明了拿破侖上臺的物質條件,即軍火商和金融資產階級提供了金錢和部分軍隊。雖然這段分析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但僅僅是傳授了歷史知識。因為這里還沒有明確點出“時勢造英雄”這個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教師應該繼續歸納總結:“分析任何英雄人物能夠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為什么獲得成功或者遭到失敗,都要從當時的形勢或物質條件來分析。這就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一條原則?!边@樣,才算把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方法交給了學生,他們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可能正確地進行分析和解釋。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方向。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將義無反顧地擔負起培養創新人才的神圣使命,努力打造充滿思維活力的歷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