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延紅
【摘 要】面對學生參差不齊的學習狀況及升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更能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而能較好地提高數學教學效果,更能在原有基礎上使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從而達到教育的真正的目的。
【關鍵詞】科學分層;分層教學;教學策略
分層教學是指一種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課堂教學策略。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標下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在教師的培養下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也就是說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把全班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組別,并制訂相應的分層次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作業布置、效果評價等實行層次化。這樣優生、中等生、后進生都學有所得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根據學生的差異,科學分層
1.對學生進行分組。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教師首先必須對 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在實施分層次教學前先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成績進行分析,并向學生、老師及家長了解學生的各方面狀況,然后參照學生的平時成績,將各班的學生分為A、B、C三個學習小組,其中A組為成績優秀組,B組為中等成績組,C組為最基礎的小組。為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在分組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這樣的詞語,這樣學生無論在哪一個組都有學習目標。同時每一學期我都會根據學生成績和學生的要求進行適當調整,這樣讓學生更有動力的去學習,從而達到分層的真正目的。
2.分層后對學生的主體要求。
A組:數學基礎要更扎實,數學思維能力要更強,成為數學尖子。有針對性地對他們提出較高要求和開小灶.要求他們除完成課本習題外,盡量多看些有關解題和數學競賽的數學課外書,鼓勵他們提數學問題,多鼓勵他們自學和進行一題多解。
B組:提高數學基礎知識水平和數學基本運算技能,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使他們一部分能向A層轉化。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多問,多提問題,多鼓勵他們自學,多鼓勵他們一題多解,要求他們在測驗時爭取優分并追上成績最好的同學。
C組:盡量提高他們的數學基礎和數學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部分向B層轉化。多耐心輔導教育多鼓勵,盡量多提問,提高他們聽數學課的興趣,要求他們完成作業和在測驗中爭取合格以上成績。
二、分層教學
1.分層備課。對學生進行分組后,教師在備課時便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對A、B、C組的同學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這必須在備課時體現出來。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層教學流于形式,哪些內容對各個組是必須掌握的,哪些內容是只作了解的,對不同小組在作業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這些都必須在備課時充分考慮。
2.分層設計習題作業。設計系統的數學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要對每課時的習題作業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安排,課外的作業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開層次,一般課堂練習和課外作業分基礎題(必做)和提高題(選做),提高題鼓勵A層次和B層次的學生做,C層次的學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勵他們盡量去做,能做幾題就做幾題。如何將各章節的練習和作業分層次則視學生的整體基礎情況而定。如果學生對某節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則對該節的基礎題和提高題的深度就適當增加一些。(基礎題一般是教材中練習,習題中較淺的題目和老師編的單或雙知識點題。而提高題則是練習和習題中較深的題目,開放性數學題和新型數學應用題)。對A、B、C三個層次進行不同層次的習題設計和要求,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練習。
3.分層教學的要求。進行分層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對學生實行分層教學。例如:在《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教學中,對C層次的同學我僅要求他們記住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并會簡單的應用;對B層次的學生除了要求他們掌握C層次的問題外,還要求能會靈活運用圖象和性質解決有點難度的題目;對A層次的學生除了達到以上要求外,并且對A層次的綜合能力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學生自己分析解題思路,強調學生自己動腦動手能力的培養。由于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各層次同學有了符合其接受能力的不同要求,因此學生從根本上杜絕了一些不良現象。
三、教學策略
1.兼顧層次差異是指教學既要讓低層次的學生能夠接受、理解與運用,又要考慮優等學生的知識需求,指導他們舉一反三,適當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課堂提問和作業布置要讓學生都能展示自己的才華,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所以,提出的問題要恰如其分,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要有意識地提一部分難度較大的題目,讓優等學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要有意識地出一些較容易的題目,讓層次較低的學生回答,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培養他們的信心。對層次較低的學生要多關心、愛護,當他們有進步時,要及時鼓勵和肯定,努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可以學好數學,為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增強后勁。
2.及時跟蹤輔導,縮小層次差異。分層教學的目的是讓好的更好,差的變好,盡量縮小層次差異。所以尤其要注重加強對低等生的輔導,督促他們認真學習,及時表彰。教師要注意克服急躁冒進的情緒,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諄諄誘導的方法,從起點開始,耐心地指導他們一點一滴地補習功課,讓他們逐步提高。部分層次較低的學生學習被動、依賴性強?往往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死記硬背,不愿動腦筋,一遇到問題就問老師,甚至扔在一邊不管。教師在解答問題時,也要注重啟發式教學方式的應用,逐步讓他們自己動腦,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不要給他們現成答案。當他們在析解答中出現錯誤時,要及時糾正,逐步培養他們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通過對低等生的知識薄弱點進行個別輔導,使有些學生獲得較高分數,讓他們有成就感培養自信心和自尊心,努力向上,從而縮小層次差異。
總之,使用分層教學法比使用傳統教學法教學效果要好,差生減少了,優生增多了。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數學思維能力,進而提高了數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周俊,肖嬋嬋.《分層導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中學數學研究》,2000年第6期
[2]李鐵軍.《數學課“激趣”方法小議》《中學數學研究》,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