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娜
摘 要:美術是一門感受美、欣賞美、品味美的充滿著藝術氣息的學科,美術來源于生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皆有美。小學美術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認識身邊的美,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通過整合生活元素,讓課堂回歸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精彩課堂,有助于學生美術學習。
關鍵詞:生活元素;小學美術;精彩課堂
知識來源于生活,不論是抽象的數理化,還是感性的語文、音樂、美術等,都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將生活元素引入小學美術課堂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美術的樂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符合素質發展的需要。那么在教學中該如何整合生活中的元素,構建小學美術精彩課堂呢?筆者根據自己的一些教學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美術教學時,整合生活元素,離不開對生活情境的創設,學生通過接觸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走進美術課堂,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和新知識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學習《團包紙工》之前,可能班上的小學生都會覺得皺紙過于平凡,和美術毫不沾邊,不過是一張毫無用處的廢紙,但是在課前教師就可以運用皺紙,團一團、包一包,做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給學生觀摩一下。小學生觀看了教師演示出的紙工效果,感受到紙工的魅力,可能也會想要自己動手嘗試。教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就可以進入正式的課堂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已有的一些生活經驗,自己嘗試著做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自己喜歡的動物。手工課上,教師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是簡單地演示制作方法,而是鼓勵學生動手,這種自己動手的快樂是其他人無法體會到的。
再如,《陶泥的世界》一課,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可能只會在課堂上演示陶泥的制作方法,為了學生的安全著想,教師可能不會讓學生真正地和泥塑接觸。教師的想法雖然是好的,但是在無形中拉遠了學生與美術的距離。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挖黏土或者是帶學生去陶泥坊里參觀,近距離地觀察一下,陶藝工人是如何工作的,通過實地探索,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美術與生活的關聯性,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實踐中學以致用,拓展應用美術的魅力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在生活或是其他方面應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如果學習的知識不能做到學以致用,那么即使學習再多的知識都是毫無用處的。新課程改革之后,人們的教育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素質教育大力推行,課本教材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以美術為例,教材編寫者將許多小學生可能會感興趣的內容編寫到教材中,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利用好教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以致用,拓展美術學習的魅力。
比如,學校里需要評選文明班級,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學過的美術知識將教室布置得更加美麗,為文明班級的評選加分。班上的學生集體榮譽感強,集思廣益,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做出了精致的黑板報,剪出了漂亮的窗花……學生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自己動手使教室的環境變得更好。再如,在母親節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運用自己學過的設計賀卡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張賀卡給母親做禮物。生活中涉及的美術知識數不勝數,教師在教學時要學會觀察生活,引導學生將他們在課堂上學過的一些美術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拓展美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聯系家庭生活,延伸美術課堂
小學生的生活學習場所較為簡單,除了學校就是家庭。目前,開始注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對孩子藝術的熏陶和培養,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許多學生還是以學習文化知識為主,大部分學校一周只有1~2節美術課,課程開設得過少,對于教師的教學勢必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并且有些美術內容在學生具體操作的時候,還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知識的掌握效果可能也不佳。
家庭教育,可能是小學生除了學校教育以外,最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了,而且家庭的生活氛圍濃。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家庭教育的特點,延伸美術課堂,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比如,教師在講解了《我設計的服裝》一課時,在課堂上短短的45分鐘,顯然是無法讓學生獨立自主地設計一套服裝的。但是教師可以將美術課堂延伸,讓班上的學生回家之后和父母一起動腦思考,設計一套具有特色的服裝出來。讓家庭生活與美術課堂教學聯系起來,不僅可以鞏固學生學習的美術知識,而且可以加強孩子與父母的聯系,使家庭關系更加融洽。
總之,生活中處處皆是學問,在生活中美術知識更是無處不在,栩栩如生的剪紙,憨態可掬的泥塑,這些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事物,也是美術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時要學會挖掘生活中的元素,通過學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經驗,讓他們學會發現身邊的美術,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印麗豐.新課改下小學美術教學模式創新思路分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