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應用型本科綜合實踐課程評價體系為主要研究對象,梳理了應用型本科綜合實踐課程評價的背景,結合應用型本科辦學特點,總結了其綜合實踐課程教學質量評價中的不足,在對其不足的思考中,試圖加強應用型本科綜合實踐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為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質量指出一條前景廣闊的出路。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綜合實踐課程 評價體系
【課題項目】項目名稱: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術裝備與實踐教育研究課題《應用型本科綜合實踐課程評價體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04-02
1.應用型本科綜合實踐課程評價的背景
社會隨著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疾速發展對各類高素質的年輕人提出了新要求。作為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怎樣向社會更好地提供各類高層次的人才來滿足社會的需求已經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應用型本科的辦學定位為培養“應用型”的高層次的人才,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而出現的具有其高度自身特色的辦學模式。除此之外,應用型本科高校還加大了綜合實踐課程的比重,對于河南省典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黃淮學院來說,綜合實踐課程的平均比重占總課程的46%。因此可以看出,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綜合實踐課程擁有重要位置。但因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干擾,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莫過于怎樣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質量,而加強其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評價更是其關鍵之所在。
2.應用型本科綜合實踐課程評價的特點
要加強課程評價,首先需要有課程評價指標體系這個條件。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單單需要真實、客觀和立體地呈現出教學的效果,其施行準則更是需要淺顯易懂,并且還需要滿足社會對于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2.1綜合實踐課程評價指標展現能力培養
培育“應用型”、高層次的畢業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對社會負責的的首要體現,所以組成綜合實踐課程評價指標的元素需要顯示出其本身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設計實踐課程體系時也需要以職業崗位對知識技能的要求為依據,學生學習課外專業知識的需求早已不只局限于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和范圍。所以本文中談到的評價指標體系不但需要用來衡量教學質量,還包括評價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技能、課堂內外學習結合緊密度的指標。
2.2綜合實踐“以學生為本”的核心思想
出于社會需求多元化人才的考慮,應用型本科高校提供給學生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系的教育服務,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模式體現了學生發展的目標、社會活動方式和職業傾向的特點。[1]通過這些學習,學生逐步實現了自身的發展目標,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體現了高校“以學生為本”的核心思想。
2.3綜合實踐課程評價指標關注學生發展
高等教育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應用型本科的教學質量不僅只體現在教師的課程教學中,也在學生自身不斷發展能力的過程中得到呈現。課程教學更應體現在教師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是否能適合企業的需求等,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向學生灌輸理論。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不僅需要穩固的專業理論,還需要靈活的動手能力以及優秀的職業潛能。
3.應用型本科綜合實踐課程評價的問題
3.1認識不到位,機制不健全
近些年才提出的應用型本科高校這個概念,所以各方各面不夠成熟,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所以有些實踐課程評價模式還是應用老一套理論課程使用過的。評價過程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主觀性強,客觀因素多,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與偶然性,評價的方法也是與理論課程如出一轍的單調,還缺少與之結合的監督管理辦法,由此評價信息的收集工作的難度將隨之增加,分析、處理數據的工作時間也隨之增長,可信度也隨之降低,評價工作也由此變成一項繁雜被動的工作。[2]
3.2評價不完整,學生不主動
當前往往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師去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缺少有效性和客觀性。考核方式中除了傳統的畢業論文與實習一向擁有其獨立的考核方法之外,其余的實踐課程因其大都與理論課程相結合,所以,實踐課程的成績也是計入理論課程成績中去,缺少其單獨的考核成績。而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課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依托于課堂考勤、實踐的最終結果和實踐報告為主,缺少對學生實踐過程的考核,更不必說去發掘學生的動腦與動手的能力,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與傾向上的考核。這種僅浮于表面現象的考核方式很難培養學生學校中的實踐與未來工作的對接。還容易引起學生輕視綜合實踐課程,不能主動和積極的參與進來。
3.3教學效果的評價缺乏規范
依舊有相當一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存在著只重視理論課程的學習而忽視實踐課程,把實踐課程當作理論課程中的一部分來對待,沒有與之相結合的用來考核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也缺乏有效的監控教師實踐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使得很多高校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只能依附于理論教學評價的模式,把教學計劃的進度表和教學文件的完整度等方面當作重點進行評價。最后只會導致不重視實踐課程教學的評價,以至于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課程教學的總體質量產生影響。
4.應用型本科綜合實踐課程評價的思考
前文中提到了應用型本科綜合實踐課程評價的特點,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所以除了要發揚傳統的綜合實踐課程教學評價的優點之外,還要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來改進對綜合實踐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構建全過程的動態指標體系。
4.1構建實踐全過程動態指標體系
以往對于教學質量的評價僅拘于課堂教學的這個步驟,并且之前一次制定完成關于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等各項考核的指標之后,幾年之內大致上不會有新的變化。[3]然而社會需求具有更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所以在進行評價應用型本科教學質量的時候,不適合長時間使用相同的指標,拘泥于只對其中的一個步驟進行評價,應當建立一套能夠適用于于實踐課程教學整個過程的動態評價指標體系。借鑒PDCA循環模型的管理思想,如圖所示,應用型本科實踐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不但包括課堂教學的步驟,還要擴大實踐課程評價的范圍,應該有以下四個環節:
(1)計劃(P):結合高校定位、社會需求來制定與之相符合的培養人才的計劃、預期教學效果、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各類教學效果的評估指標、教學文件、教學制度等。
(2)實施(D):高校及教師以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教學文件與制度、各類教學效果的評估指標為依據,監控教學過程及效果。
(3)檢查(C):對收集來的各種教學、社會企業需求人才的信息,通過統計、比較和分析做出相應的分析報告,將其中的微觀信息直接反饋到教師個人進行改進,將分析報告中的宏觀信息作為調整計劃(P)的根據。
(4)總結(A):根據檢查(C)環節情況明確教學過程中偏離教學標準的各種因素,及時反應,并進行有力的調控,使綜合實踐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形成一個閉環的系統。
4.2加大實踐課程教學的評價比重
除了上述提到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步驟需要考核評價,還需要對綜合實踐課程教學加大評價的比重,其中包含實綜合踐課程的教學體系與內容的改革、實踐場地的環境建設及隊伍的管理、進行實驗的情況、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學習效果以及課余時間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設實踐的情況。期使出現一個嶄新的由學生參加、教師指導、課堂內外全過程實踐的實踐課程教學考評價模式。
4.3增加教師自身實踐的評價指標
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是基于研究成果與技術的教學。綜合實踐課程所倚靠的技術層見迭出,理論的更新與淘汰都非常快,需要教師時常加入到與企業的研究與生產中去,以確保能夠使學生獲得與社會需求對口的能力。依據國外的經典案例,大致都是選擇讓教師到企業中兼職或者每隔一兩年就到企業去工作一段時間的方法,來確保教師工作的實際經歷與企業需求不脫節,但是我國大部分應用型本科的現狀是許多教師缺乏接觸和了解現實中企業需求的關鍵,從一所“學校”走入另一所“學校”,增加這樣的指標是為了引導教師找到方法自覺地接觸企業了解企業真實的需求,保證所授知識不與實際脫節。
5.總結
應用型本科的出現契合了我國高層次教育的發展趨向,填補了社會中應用型人才的空缺,可以說應用型本科無論現在還是未來都有相當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教育中存在著刻不容緩的問題,尤其是綜合實踐課程的薄弱束縛了應用型本科更好的發展,因此通過研究總結應用型本科綜合實踐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對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行科學靈活的評估,是提升應用型本科綜合實踐課程教學質量的根本之所在。
參考文獻:
[1]鄧佳佳.淺談應用型大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標準[J].明日風尚,2016(16):238.
[2]溫恒福.大學教學質量的概念、問題與改進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2):60.
[3]胡良貴.科學觀與科學方法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5):76.
作者簡介:
張湘鋒(1979.09-),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黃淮學院文化傳媒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學、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