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王霞
【摘要】隨著教育的深入改革,人們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來越重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是積極貫徹素質教育的表現,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是為了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同時也是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135-01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效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盡量給予學生一定的實踐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能獨立的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自己解決數學難題,從小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為了有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教學,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知識較為復雜,且邏輯性強,如果一直采用傳統課堂教學中“我說你聽”的教學方法,久而久之會讓學生產生乏味感和厭煩感,這不利于學生主觀性的發揮,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的創設數學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吸引學生深入到數學教學之中,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美麗的校園——認識方向》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學校里面設施的布局有效教學生辨別方向、認識方向,比如以所在的教室為中心點,那么食堂就在教室的西南方向,體育館就在教室的東方,然后教師再慢慢引導學生說出電腦室、圖書館、游戲區分別在什么方位。通過現實當中的一些事情,可以將數學課本當中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形象化,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同時因為是學生身邊隨處可見的事情,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讓學生積極開動大腦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探索,有效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理清數學知識結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小學生的思維還沒完全發展健全,因此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特點,將課本知識進行有效的整理,幫助學生理清數學知識,將重、難點知識進行有效的劃分,建立一個知識框架體系,學生在學習時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一步步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得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例如在學習《采摘節——混合運算》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將前面所學的加減乘除的算法進行回憶鞏固一遍,使得學生的基礎更為牢固。這樣學生在學習混合運算時就更能得心應手。然后教師再教學生記住運算法則,有兩級運算一起時先乘除后加減,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面的。學生只要將運算法則弄清楚了,學習起來就方便多了,教師將這個重、難點知識給學生縷清了,就可以讓學生學習起來更為高效。這樣教師再給學生布置一些混合運算的數學題時,學生就不需要教師的指導了,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不僅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讓學生掌握了一些規律,可以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方便。
三、創造良好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課堂氛圍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作用,良好的課堂氛圍往往能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應該采用多種辦法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能夠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例如在學習《愛護眼睛——復式統計圖》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讓學生更好的觀看統計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或是播放一些視頻,讓學生觀看別人是如何對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然后制作出統計圖的,視頻教學的方式是學生非常喜愛的,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讓學生相互進行學習評價,有效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自主互助,展示反饋”的教學方法深入人心,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將這種方法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有效的進行學習成果反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不斷的完善自己,更好的學習。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就課堂上的表現相互評價一下,使得學生能夠有效的發現別人的優點,并向別人進行學習,促使學生不斷自我完善。
總之,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是積極踐行黨的教育方針和理念的表現,更是為了學生能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衛紅.淺析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14(22)
[2]林彩蓮.提高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之淺見[J].考試周刊.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