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菊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保持一種靜的狀態,表現出一種靜待花開的感覺。學生才會自信有目的地去完成學習任務,他們才會像學習的主人,主導自己的學習任務,進行創造性學習。
關鍵詞:先學后教;主動學習;小學數學
我們很多老師在沒充分了解孩子的情況下,只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將自己的想法“灌”給孩子,不給學生留思考的余地,就像食物沒有細嚼慢咽,囫圇吞棗一般。孩子們的表現是傻傻的,面無表情的,眼珠不轉地盯著你。你以為他懂了,就讓他們做題吧……你充滿期望地看著他們做題。事實上你看到的孩子表現是抓耳撓腮,半天下不了筆。你怎么辦?多數人會很生氣地說:“怎么回事?剛才不是講了嗎?怎么做不了呢?”然后你又嘰嘰呱呱地講你自己的想法。在你的牽引下,迫于你的權威他完成了,其實孩子還是沒有理解。第三次遇到了孩子同樣做不了。
思考一下,我們該怎么辦?其實,我想說,老師慢下來,聽聽孩子怎么說?他們會用自己的想法來理解,而不是學你的簡單且容易的方法。
比如:給一年級的小朋友講奧數:
□+△=3□=
□+☆=7△=
△+☆=8☆=
你怎么講?他們沒有學乘除法呀!
我是這么做的。一開始我拿到這個題的時候,我也無從下手,就想,讓孩子自己試試吧,就當“試水”,也了解一下孩子的學情。孩子在做,我去觀察。發現孩子都做起了,我就問呀!“你這樣做?是怎么想的,能告訴我嗎?”一個孩子怯生生地告訴我,“老師我是這樣想的:我假設□是1,△是2,所以☆就是6。”我表揚了他,“你真會分析!”然后又說,“下一道,你還是這樣假設的嗎?”孩子說:“是呀!”“你試試吧!”孩子做了一會兒。我說:“做對了嗎?我來看看,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孩子面有難色。我笑著說:“想不想聽聽我的想法呢?”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我說:“你先把每個算式右邊的得數加起來。”生照做:3+7+8=18。“接下來,我們用加法把算式左邊的符號也加起來,你發現了什么?”生寫:□+△+□+☆+△+☆=18,孩子看了看,“這些符號加在一起,□△☆分別出現了兩次!”生看起來很高興,他發現了“□△☆分別出現了兩次”這個秘密。我說:“如果只寫一次,該如何寫呢?”生寫出了□+△+☆=。“這樣該等于多少呢?”這就交給學生了。“□△☆在前面算式里出現了兩次,在這里出現了一次,也就是□△☆個數減半,那后面的得數也要減半,就是□+△+☆=9。”后面的解答也就順其自然了。
兩個例子,為什么出現兩種情況呢?對比前兩種情形的教學,我們會發現。
第一種:老師是浮躁的,音量提高了很多分貝,表情是嚴肅的,學生是緊張而沒有思考的,對老師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感覺。沒有學生的學,也就沒有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而是教師一廂情愿的行為,教學便無從談起,“有效”也更加無從談起。所以學生一而再、再而三都沒有學會,更談不上學有所獲,也談不上舉一反三。也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而是將學生看成靜止的容器,任憑老師灌輸。
第二種:老師是冷靜的、愉快的,面容是平和慈祥的,表現出一種靜待花開的感覺。學生是冷靜的,有目的地完成學習任務,他們是學習的主人,主導自己的學習任務,在進行創造性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老師是聽眾,靜靜地聽學生講,保持微笑,時不時伸伸大拇指,讓學生找到自信。讓孩子表現出:“你看我就是最棒的”“我也能當老師的感覺”;老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去思考。
怎樣才能讓自己靜下心來聽孩子講呢?
首先,我們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根據學生所學確定教學的方向。老師在教學上要放慢節奏,從學生的學習表現上獲得教課的切入點。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實際學習情況、最近發展區和即時學習狀態來確定自己的教學內容。注重了不僅教給學生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獲取知識的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其次,循循善誘,和藹啟發,順學而導。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態度要和藹可親,具有親和力,這樣才能做到循循善誘,達到順學而導的效果。就是要接納學生的感受和聲音,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表現。課改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前面的第二個案例就是我根據實際問題因勢利導,巧妙點撥,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我體會到,教師在課堂上聽到學生的“異口異聲”時,要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熱情接納。教師的所有教學過程都應貫徹“啟發式”原則精心設計,循循善誘,和藹啟發,順學而導。
再次,讓學生主動學習。第一個例子肯定是不行的,學生一點興趣都沒有,老師還身心疲憊!這樣是別想讓學生主動去學習了。怎么辦?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定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先學,此時就要扮演一個笨老師、傻老師的角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這樣說:“孩子們,能幫個忙嗎?今天的題目老師都不會做,你們……”讓學生帶著挑戰的心理去試一試,他們很積極地動腦、動口、動手進行自學與嘗試,得出的結論不管對錯都是關鍵。通常我會說:“真是這樣的嗎?有沒有同學想說點什么嗎。”這樣學生可以帶著目標,帶著“疑問”進入課堂,其求知內驅力增強。有時甚至無須教師啟發誘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內在潛能也能得以充分發揮,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最后,讓學生學會學習。第一個例子告訴我們,學生能做了,是在老師的灌輸下學生學會了,學生對于以后能解決的問題多數都是“依葫蘆畫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二個例子告訴我們,學生能做了,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完成的。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時要見縫插針,隨時滲透。在這種學習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這就是會學習的結果。因此,我們說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的。“教也是為了不教”。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所以說:“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要開啟學生通竅之門,就要讓學生先學,然后依據學后施教。這樣老師,學生都輕松!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