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倩倩
【關鍵詞】 小學語文;預習;思考;通讀;
動筆;練習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3—0098—01
預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培養我們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語文成績有很大的幫助。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固化程度尚不太高,預習可以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也是激發小學生求知欲、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使小學生學會預習,經常預習,對于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成效至關重要。以下,筆者就小學語文的預習策略談幾點體會。
一、將思考貫穿預習始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充分闡明了學習中思考的重要性。預習也是一樣,如果只是讀讀看看新課文而不去思考,預習往往是低效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所以應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示和課后思考練習,有的放矢地進行預習,課前帶著預習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去認真地尋找問題的答案,預習后再想想哪些生字詞不會,通過預習不懂的有哪些,哪些好詞佳句是自己認為好的,哪些詞句的含義還有不懂的地方。如,學習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草船借箭》時,筆者讓學生在預習后完成課后思考,這樣的思考有助于學生在預習中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到課文內容的趣味性,感知到課文人物的活靈活現,從而幫助小學生理清課文的條理,了解課文的重難點。
二、采取多種方式通讀課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首先,語文課的預習離不開一遍遍通讀課文,但通讀不能僅僅照本宣科式地讀,而應該對學生的讀提出一些基本要求,必須做到:對——字音讀正確,逐字逐句地讀課文,勾畫生字詞語,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生字表或者其他工具書注音;通——語句讀暢順,把課文讀正確,生字擴詞;順——2~3遍課文讀后,把課文讀通順。其次,預習中的讀課文要采取多種方式,可以是默讀,也可以是朗讀,可以第一遍采取粗讀,第二遍采取細讀,第三遍采取精讀,還可以在遇到合適題材的課文時,讓學生在預習階段分角色朗讀、有感情地朗讀等等。最后,要做好讀課文的家校配合。在給中、低年級學生布置語文家庭作業時,應該較多地布置讀課文的預習作業,這就要求家長必須要配合語文教師開展好語文的讀課文預習等作業,幫助、引導和監督學生讀課文,堅持把讀課文作為預習的基本必備手段之一,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
三、養成預習即動筆的習慣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這對我們今天的讀書和學習仍然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尤其是語文的學習更是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注釋,含義深的句子畫上線,在好詞佳句上標注特殊線,重點的詞句畫圈加點,有疑難的地方打個問號等等。做上這些記號,等到上課的時候再特別加以注意,把自己覺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徹底弄明白。同時,教師也可以布置另類的動筆型預習作業,例如,學習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草原》時,筆者要求學生在預習時畫出描寫草原美景的語句等等,像這樣的預習作業既可以讓學生專注地讀課文,又可以加深對課文的思考和印象,使學生的詞匯變得越來越豐富,長久積累好詞佳句,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嘗試練習固化預習成果
“知行合一”是治學的黃金法則,預習的成果也要靠嘗試練習來檢驗。首先,可以讓學生在預習后獨立嘗試完成課后習題,也可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以此檢驗預習效果。其次,在想和讀的基礎上,要求小學生復述課文,有條件的可以要求學生“講課文”。會說是突破口,把自己的想法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既可以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又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了解。再次,學生在預習的時候還應“備學案”,即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深入了解課文。通常應該要求小學生做好新課前的以下準備工作,尤其是對中高年級學生而言,應該熟悉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和思想觀念,這樣既使學生在課前即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提升了小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和資料收集能力。
總之,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對于小學生而言,預習習慣的培養更是必不可少,我們應該根據小學低、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不同特點,適時、適量地布置語文預習作業,同時加強對小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使小學生從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入手,從基礎的字、詞、句的認識和熟練入手,從查閱的基本資料入手,全面感知新課,培養自學能力,實現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真正提升。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