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擁軍
摘 要:小學數學課題研究旨在通過課題組成員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擬定方案、在課堂中進行實踐、反思與改善,從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是課本知識的解釋者、翻譯者,更是方法、經驗的引導者,使小學數學從重“教”到重“學”,轉變數學教學模式,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學會學習,具有自主發展的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人。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題研究;思考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是從教育實際出發,針對教育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的小組研究,通過多位富有創新、探索精神的一線教師進行長期的探究,得到具有實效性的新型教學思想、方式、策略,為實際教學提供指導,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強化學生的學習,為小學數學教學的與時俱進提供更多可能。
一、小學數學課程內容
1.學科數學與科學數學
數學課程內容的載體是教科書。學科數學的內容是依賴于科學數學而創建和編制的。科學數學是依據科學實際而創造的內容,不考慮人們是否接受,只要能完備、精確地闡述某種數學理論,反應數學空間以及數量關系就可以。而學科數學必須以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為依據進行教材的編著,從而使學生易于接受,促進學生的發展。其多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以學生常見且能接受的方式展現,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使學生了解數學現象的本質、規律,對數學定義、定律、性質等進行揭示。其次,科學數學對所有的定理、定義、法則等都必須要有嚴格的論證和推導,具有嚴謹、密切的邏輯關系;而學科數學則限于學生的接受水平進行適當的調整,利用符合學生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的事例進行不完整的歸納與推演。再次,科學數學完全按照數學邏輯系統進行安排,其難易可能安排不均;而學科數學則是依據學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有規律地安排難易程度,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由此可知,科學數學是作為符合科學規律的結果而進行展現的,而學科數學則是以認知對象為依據而產生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不僅要遵循科學知識,還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其利于小學生認知,使學生樂學、會寫,將其學懂、學活,促進小學生的智力發展。
小學數學課題的研究就是將科學數學與學科數學進行更加緊密聯系的活動,教師通過組建課題組,針對某一教學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旨在強化兩者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
2.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編排
在進行小學數學課題研究時,要使其符合課程編排的原則:首先,以數與計算為研究主線,以數與形為重點,將各部分內容與彼此的內涵進行聯系,使其符合學生的思維特征,保證課題研究的有效性。其次,要注重由淺入深,使學生循序漸進地認識數學知識,促進學生學習。再次,在研究中注重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再者,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運用進行有效連接,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提升教學的意義。最后,要注重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
二、數學學科品格
在小學數學課題研究中,一般注重對數學學科品格的深化,從而強化數學教學,提升教學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
1.積極的思維態度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思維態度,使學生具有數學的思維,在進行數學學習時,能以獨特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2.科學的思維方式
進行數學教學研究,要注重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構建研究,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條件。首先,要注重以秩序、和諧、對稱、整齊、簡約等形式來表現數學思維,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方法的研究。其次,在進行教學時注重由表面的、淺顯的知識技術型教學向科學型教學轉化,使學生學習數學思想,深入了解其中的定量關系、邏輯關系,從而逐步培養其抽象思維能力。
3.思維內驅力的培養
數學內驅力主要是數學內部發展和外部需要相適應而產生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為數學材料與人的認識的矛盾與
沖突。
4.密集的腦力當量
例如,數學學科的知識總量為T,其腦力總付出為R,則兩者之反比,即為單位知識所含有的腦力付出,通稱腦力當量C用公式表示,即為C=R/T。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多種多樣,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課題研究時要注重遵循其學科的發展規律以及相應的學科特征,從而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尋找問題的根源,對其進行相應的探究與實踐,從中獲取具有指導意義的方案,以建構主義學習觀為根基,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克群.做課題,可以不僅是教師的事:如何指導學生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例談二[J].新課程(上),2015(12).
[2]季迅群.小學數學小課題研究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