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峻竹
摘 要: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它既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數量和質量,又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探究群文閱讀教學的素材開發以及如何在教學中運用群文閱讀策略,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閱讀概括能力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勤動手;思想碰撞
批注閱讀教學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多種感官一起訓練,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教師讓學生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愛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這樣,學生才能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悟而寫,從而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張揚了他們的個性。
文字是有生命力的,有色彩、有味道、有聲音。批注的時候,學生就在用心聆聽文字內心的聲音。教師還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去辨析、去交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辨中明,在說中獲。
以《唯一的聽眾》教學為例,讓學生仔細閱讀,認真思考,動筆批注。(20分鐘)
師:大家交流批注的感受。
生:這位老人很有愛心,很善良!
師:不錯!
生:我覺得從老人身上,我學會了對待他人的不足,我們要理解、要包容、要有耐心。
生:從小伙子的身上,我懂得做事一定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要堅持!
生:從那深深的潭水,我感受到了老人對小伙子的欣賞和期望。
師:同學們說得太棒了!感悟很深!說得很精彩!
作為老師,我們應這樣:
1.引導學生帶問閱讀
教師根據課文的重、難點設置問題,讓學生帶問閱讀。在讀中疑惑,在疑惑中思考。
2.引導學生學會批注
賞析語言特色,如修辭生動、動詞準確、修飾語精當、哲理深刻……
評點人物,生發聯想,剖析寫法,批判文本,質疑問難。“批注”時應注意用語簡潔、精練,語言通順,不能太繁瑣,用自己的話準確概括,做到言簡意賅。在原書地方寫你的真實感受,寫不下可用其他紙張,有什么寫什么,不拘一格。如果該書你準備閱讀多次,注意每次用不同的筆寫。在注重勤動手的同時,執教者也應注重師與生之間的對話。對話是一門藝術,有趣的對話可以讓整堂課散發出光彩,也能彰顯智慧。
狹義的對話被理解為與單個的獨白相對應的一種語言形態,屬于純粹的語言學現象。閱讀教學研究中的“對話”界定為立足“文本”的閱讀教學研究和立足“生本”的閱讀教學研究。立足“文本”的閱讀教學主要研究兩種“對話”:教師和文本的對話、學生和文本的對話;立足“生本”的閱讀教學主要研究三種“對話”:教師與學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的自我對話。《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有關閱讀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因此,對話也就是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出:“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師生對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動態過程,師生對話是以文本為中介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指引;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彼此的心田;只有對話,思想才能進行交流;只有對話,才能互相啟迪,達到共鳴。既然是對話,那么就應該平等、自主。如果沒有平等和自主,真正的對話就不能進行。對話就是師生敞開心扉,無所顧忌,自由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這樣也才能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和認可,以及對學生的欣賞,讓彼此的思想在對話中碰撞出火花,讓我們的情感在對話中得到升華,從而達到共鳴。
大家可別小看對話,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它是一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種藝術——推動課堂教學的內在動力。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在閱讀完了一篇文本之后都會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評價。通過相互對話,能夠提高閱讀水平。當然在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我們要適當引導,也應給予學生鼓勵性評價,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再提出能使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展示表達的機會和舞臺,讓學生的認識更深,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啟迪,讓學生的思想和情感達到共鳴。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鹿和狼的故事》,我請同學們讀完之后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生:“森林中的綠色植被在一天天減少,大地露出的枯黃在一天天擴大……過多的鹿會成為毀滅森林的罪魁禍首。”讀了這段,我覺得在這個生態系統是存在食物鏈的,不管是人還是動物,我們都不能去改變它,只能遵循這個循環,如果我們變動了這種關系,就會讓平衡的生態變得不平衡,后果是相當嚴重的。
師:非常棒!你的理解太深刻了!很好!讀了這篇課文,我也有很深的感觸。我們人類總覺得“大灰狼”就是一個可惡的形象,而對于鹿的印象總是美麗、善良。所以我們就一心想要消滅狼,保護鹿。正因為我們這種習慣的看法,片面的認識才會導致生態失去平衡。
生:所以我們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該打破常規的看法,在做一個決定之前,我們應當遵循真理,實地考察。
師:非常好!懂得舉一反三。很不錯!是的,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該打破常規的看法,這也讓我們深知,用句《論語》中的句子來總結就是——三思而后行。
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擁有自己的思維,獨立的個性,不同的內心世界,在對話過程中,我們老師不應該剝奪學生暢所欲言的權利,師生對話應平等、自由。對話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聲音。在對話中,老師不能成為“判官”,用自己的“權威”去否定孩子的所想,我們更不能充當“殺手”,扼殺學生索要表達的見解。老師應該是對話中的引導者,對話環境的創造者,對話中的主持人,學生交流表達的傾聽者,支持者與欣賞者。我們應該深化彼此的理解,把這些見解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認識、價值觀等,從而達到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