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異偉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湘潭江聲實驗學校)
摘 要:寫作的靈感來源于生活的積累,要多讀書,多感悟,勤練筆。
關鍵詞:靈感;積累;寫作
“作文,作文,寫得頭疼”。這是我們學生的口頭禪,為什么我們大家對于寫作如此困惑呢?要寫一篇好文章更是難上加難。總歸一句話,無寫作靈感。
“靈感”為何物?從字面上來看,就是靈動的感悟。那么,靈動的感悟,從何而來呢?
一篇文章其實就如同一個人,我們會在寫作中,運用我們學過的寫作手法——修辭手法、好詞好句等為文章增光添彩,修飾打扮……一篇文章又如一棵樹,枝丫、樹葉、花朵,充實了、美化了它。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文章這個人、這棵樹,最核心、最原始的地方在哪呢?當然是素材、主題、靈感等。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米”的來處吧。
一、多積累生活、多挑戰生活
常聽得專訪里人物會談及自己的創作靈感,這或許會讓人認為,“靈感”一詞,是大師的專屬,是難以捉摸的藝術。其實不然,靈感是人類常用的一種動腦的方法,任何創作都需要靈感。錢學森曾指出:“靈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絕不會主動找上門來。”那么,我們可以到哪里去追求,如何追求呢?
不論是古代的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還是現代的老舍、魯迅,或當代的莫言,我想,他們之所以成為名家,他們的作品成為名作,絕對不是因為在某一次考場上的大作而成。絕對不是哪一次要作文競賽,所以為競賽而作寫成了一篇大作。白居易游歷了錢塘湖,心情愉悅,又賞著了美景,于是靈感而作《錢塘湖春行》,曹操對滄海本身也并無心鉆研,只是狂野的個性、遠大的抱負、戰事的順利,讓他一氣呵成《觀滄海》,至于陸游寫下那么多的愛國詩詞,杜甫寫下那么多憂國憂民之現實主義作品,無一不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或經歷,或閱歷。
二、多觀察、思考、感悟
記得有一次我去張家界旅游,當行走在森林公園時,有一個讓人驚訝而奇怪的景象吸引了我:森林公園的樹,無一不是又高又直,好不容易見到一處的其中有一棵有些歪了,旁邊幾株也都未能直立得很好。當時的我就一個感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榜樣、同伴的力量真是大啊。事后,我也探究到了更科學的解釋,樹之所以長得高而直,是因為地形的原因,是因為優勝劣汰的原因,如果它們不努力地生長,不去主動地爭取陽光,它們就會因缺少陽光而萎縮。我又因此而想到,連樹都知道在困境中奮進努力地面對生活,而我們人類又有什么可退縮的呢?從而構思出一篇:在人生低谷之時偶遇此景,而從中感悟出哲理,重新奮發,積極面對人生之文章,與《紫藤蘿瀑布》的構思、立意、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記得有一次周末回鄉下采摘茶葉,那是多年未回鄉的一次,原本以為久未去理睬茶樹,它該有足夠的自由,估計茶葉也會倍多,誰知一到達目的地,讓人大失所望,正因為自由度太大,茶樹反而長得參差不齊,沒有鮮嫩的茶葉可采摘了。由此實例再延伸至我們作為人,作為學生,平時所謂的“呼喚自由”“追求自由”該是有如何一種合適的度與正確的認識。(《論自由有度》)
三、多讀書,多活用
要想獲得靈感,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要多讀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里杜甫所說的“神”就是靈感,它是從苦讀中培養出來的,當前有些學生最大的缺陷就是書讀得太少,文化底蘊不足,缺少了對生命的滋養,自然也就難以孕育寫作靈感。補救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功夫在詩外”,應多注重培養自己的“詩外”功夫,只有積累起自身深厚的修養,才有可能在寫作時不斷迸發出思緒翻飛、心腑蕩漾的靈感來。
(學生聆聽、觀賞)小臭臭的《你是我的眼》的翻唱。
最近網絡上流行一個小明星——小臭臭,小女孩唱的《你是我的眼》真是美妙、動聽也感人。為什么會有那么感人的效果呢?小臭臭在整個唱的過程中始終是雙眼緊閉,讓我們自然地感受到一個盲人對于眼的渴望,讓我們心生憐惜與感動,直至尾聲,小女孩才緩緩睜開雙眼。那一刻是很震驚人的,作為一個教學多年的語文教師,更震驚演唱者的巧妙處理。其實,我們在寫作中,也可以這樣靈活運用,巧妙處理。
四、多學會果斷地捕捉靈感,多練筆
靈感的特性是稍縱即逝的。在生活中、學習中的新鮮感受,即便是只言片語,只要有新意,是可貴的,我們就要肯定它,及時記錄下來。唐代詩人李賀常帶著“詩袋”,將隨時涌出的靈感記下。我建議大家隨身帶著筆、紙,隨時記錄,避免了錯失靈感后再也想不起的遺憾,養成隨時寫作的自然習慣。
總之,“靈感”在寫作中是一種奇妙的東西,一旦出現,會使你的文章錦繡光艷,鶴立雞群,它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去實踐,去體會,方有所悟,方有所得。
參考文獻:
[1]金戈.啟發學生做靈感的捕捉手[J].新作文,2016(11).
[2]張先鋒.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創新寫作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2013(2).
編輯 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