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蘭
(黑龍江省寶清縣八五三農場清河中學)
摘 要: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知識積累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響,并且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在中學階段,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優化,并據此為他們進行必要的審美教育,從而讓學生實現歷史知識的真正積累以及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審美教育;非智力因素
根據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說,實現中學歷史的有效教學,必須實現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優化。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工作分析,對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和優化非智力因素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重點討論。
一、概念與定義
1.審美教育的概念
審美教育,嚴格地說就是利用藝術化的方法進行教育。一般而言,審美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展示、描述或揭示的方法將自然、社會、生活中的所有事物以美學的方法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從而讓受教育者實現身心的健康、道德的提升、知識的積累和智力的促進。
2.非智力因素的定義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人類在進行智慧活動的過程中,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包括興趣和愛好、性格和情緒、意志力和理想,甚至諸如焦慮、憂愁和擔憂等負面的心態。按照教育心理學研究結果,非智力因素雖然不會直接參與到人的學習和認知過程之中,但是卻能夠對推動或制約學習和認知起到直接的影響。這既可以讓這個過程獲得驅動力和定向,也可以發揮必要的調節和補充作用。
二、中學歷史教學利用審美教育優化非智力因素的措施
1.利用審美教育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學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激發學生了解歷史的好奇心,獲得接觸歷史的熱情,從而能夠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歷史的深入探究和學習。由于歷史的內容包含很多的美學元素,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歷史中美的元素對其進行審美教育,進而激發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的興趣。
比如在講解“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聆聽美國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的英文版《義勇軍進行曲》感受激揚澎湃;講解“開元盛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品味唐詩的音韻平仄之美;在“經濟大危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電影《摩登時代》讓學生了解經濟危機背景下的歡樂和淚水;而這些美學元素,可以充分激發學生濃厚的歷史興趣,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對美的認識,實現修養的提升。
2.通過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
擁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就會具備學習的驅動力,從而擁有充足的精力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深入的探究。在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在崇高的、美的形象中實現感化,進而讓他們的學習動力獲得提升。
舉例而言,在“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中,教師可以借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字美感;在“改革開放”中,教師可以利用《春天的故事》的高亢激昂;在“中外的交往與沖突”和“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中,教師還可以用一首《七子之歌——澳門》讓學生在觸動心靈的文藝和文學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并獲得充足的學習動力。這些或激揚向上、或感慨萬千的美學作品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更可以讓他們感悟到歷史之美,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美的認識,在促進審美能力的時候積累歷史知識。可謂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3.運用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高貴品質
素質教育理念下的教學工作,教師不僅需要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還需要通過日常的教育教學提高他們的人格品質,使其得到良好的意志品格培養。具備良好的品質和品格不僅可以讓學生勇敢面對和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對于他們直面生活和人生路程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和荊棘坎坷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中學歷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歷史教學,并有機結合審美教育讓學生具備優良的個人品質,從而獲得知識和人格的雙重提高。
在中學的歷史教學中,利用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個人品質的例子不勝枚舉。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黃河大合唱》中激發愛國情懷;在“昌盛的秦漢文化”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史記》的文章中培養矢志不渝的品格意志;在“世界的文化杰作”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向日葵》的欣賞中提高鉆研品質。而這些品質和品格,都是學生在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總而言之,中學歷史教師通過有效借助歷史課本和史實中的審美元素,靈活運用科學有效的審美教育方法,既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也可以為他們非智力因素的優化提供積極的幫助。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高效教學,使得學生實現綜合能力和水平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周莉.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25).
[2]袁奇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美育方法舉隅[J].大觀周刊,2012(9).
[3]祁玉攀.淺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15).
編輯 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