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武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天峰初級中學)
摘 要:充分利用學校及學生家庭現有的數字化環境,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努力建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學模式,充分挖掘教師與學生的潛能,通過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研究,促進學生的發展,讓更多的學生從數字化教學中受益,努力實現教學理念領先、教學方法多樣、教學過程有趣、學習效率提高的目的。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初中數學教學;整合;思考
如何才能做到讓信息技術為我所用,為教學所服務呢?經過近兩年的觀察、摸索和研究,結合自己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實際,對數字化校園背景下的數學有效性教學中的點滴經驗和認識總結如下。
一、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結合起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不只是現代化的特殊“黑板”,而是要求我們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創設符合所授學科知識的問題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在2011年頒布的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在數字化校園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下,利用網絡優勢,可以將我們的教學內容以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為載體,能夠在無形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二、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結合起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能教會學生從容應對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導和顧問,而不是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工具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地跨越一道道學習上的溝壑。
1.化靜為動,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
以“Z+Z”、Flash軟件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教學軟件簡單易學、交互性強,具有強大的圖形變換功能和方便的動態演示功能,為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例如,在九年級數學《圓的基本性質》第一課時“中圓的基本概念”教學時,可以借助Flash軟件的技術優勢,設計一組車輪分別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橢圓形、圓形等不同形狀的汽車的模型,在電子白板上分別演示車輪為以上幾種形狀的汽車運動時的畫面,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為什么車輪必須是圓形的。因為當把車輪做成圓形時,由于車輪上各點到車輪軸心的距離都是相等的,當車輪在平面上滾動時,車輪軸心與平面的距離保持不變,因此,當車輛在平坦的路面上行駛時,坐車的人會感覺到非常平穩,此時很自然地就引出“圓”的概念。在此課例中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地整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各種感官切身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課程理念。
2.由抽象到具體,再現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
例如,利用“幾何畫板”軟件來研究二次函數的性質,形象直觀,同時“幾何畫板”的數學功能可以直接顯示參數a、h、k值變化時函數圖像的變化情況,先在“操作類動作按扭動畫參數”對話框中,選擇“動畫”選項卡,將參數a的“范圍”框改為“-3到3”,選擇“標簽”選項卡,將“標簽”框改為“參數a變化”,點擊“確定”,得到參數a從-3到3變化的動畫按鈕。同理,可得參數h和k分別從-3到3變化的動畫按鈕,分別點擊“參數a變化”、“參數h變化”、“參數k變化”,即可觀察隨著a、h、k值的變化,函數圖像分別怎樣變化。這種動態的模擬會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并感受到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優勢。
三、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
1.課堂教學中需注意多媒體課件與傳統板書的交互配合
板書是教師配合講解和練習的、需要在黑板上寫出來的講授提綱或者畫出來的圖表,在導入新課、揭示課題時,教師要板書課題;在解題時,要板書解題過程。雖然很多教學環節可以用多媒體代替,但板書是學生模仿的藍本,是學生與教師情感的一種交流,像一些數學符號的書寫、圖形圖像的畫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還需要使用一定的板書。所以,課堂教學中不能完全割舍教師的板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地將多媒體課件和板書配合
使用。
2.教師應在課前多做演練,能夠熟練駕馭多媒體課件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傳授教學內容,借助其優勢突破傳統教學中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難以解決的難點,但在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中,授課教師為了顯示自己能夠與時俱進的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手段,采用多媒體技術組織課堂教學,但使用時往往會因為自身技術原因或機器的運行環境的不同出現了與預期不一致的局面,而讓教師手忙腳亂、顧此失彼,甚至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致使信息技術失去了其特有的優勢,反而成了束縛教師課堂教學的累贅。
3.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提高課件的交互能力
教學過程中為了節約有限的教學時間,使用幻燈片等信息技術手段來展示教學內容,這是大部分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但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可能性,做好必要的應急預案,要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反應出示不同的結果,要充分利用超鏈接或觸發器的功能,真正做到信息技術為教學所服務。
總之,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有效地激活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化枯燥為趣味,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瑣為簡單,讓技術為我所用,教學因此而改變。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相信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將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將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王旭媚.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整合的嘗試與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4(2).
編輯 張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