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瑩
【摘 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對學習的信心,始終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養成冷靜務實高效的心理品質,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更是思想品德課程承擔的一個重要任務,而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我們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觀察;引導;豐富;觀念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肩負著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培養和心理素質培養的雙重任務,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從不同的方面滲透著對學生的要求,特別具有生命是獨特性,耐挫教育、寬容待人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資源。
一、初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
(2)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讓人擔憂。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誤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愛操心、缺乏觀察力、過于擔心將來的事、容易動怒、缺乏決斷能力等。這說明: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中學生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教育者不僅要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身體健康,更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
二、把初中思想品德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
(1)敏銳的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心理,把握學生心理需求。生活需要有心人,教學工作中更需要“用心”,用心之處在于對學生必須要非常了解,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學工作得心應手,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層面的需求。在課堂上必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進行溝通為學生打開心結,只有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態,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才能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習效率,進而體現出思想品德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有的學生比較會掩飾,作為老師敏銳的觀察力是不可缺少的,對于那些比較內向和孤獨的孩子應該給予更多心靈上的關注,給予更多的溫暖,使他們能夠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向我們伸出求助之手。
(2)用時事熱點啟發孩子引導學生。初中思想品德課心理健康方面內容豐富多彩,中考的時政也是一個方面,所以我們一般會有課前五分鐘時政演講。內容學生們自己定好,自己選材,然后自己展示,展示完畢會談自己的感悟。如:最近發生的“火鍋先生”家的燙傷事件,完全是可以在課堂中展示出來,學生進行討論,最后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尊重他人,換位思考,與人為善,這樣的內容學生很喜歡,既補充了課本內容,又讓學生多了一份展示自己風采的機會,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
(3)走出教室,使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作為思想品德教學工作者,一定要充分發揮思品課的優勢,注重生活資源的利用,讓學生的內心有所領悟,認識有所完善,進而不斷健全人格。例如,我們初三的思想課中講到要積極參加公益活動,這樣既幫助了他人又使自身價值在奉獻中得以提升。簡單的語言,我們都懂得,可是卻沒有體會,理論是蒼白的,所以我們帶學生走進社區進行義務打掃衛生,為孤寡老人義務匯演,積極幫助我們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自然而然就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和感悟。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充分將教學內容目標與現實生活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同身受,以生活主體的身份積極參與到課堂情境中來,體驗生活,那么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掌握了學習的知識脈絡,進一步提高了認知水平,更會在心理上有所感悟,有所內化,心理上也得到了成長。
(4)幫助學生發現身邊的美,不斷提升學生心理素養。心理健康的人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于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幫助學生學會用心觀察,發現生活的美,去感受生活的樂趣,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要不斷挖掘課本內容,注重對學生高雅情趣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過健康文明的生活,要學會拒絕生活中的不良誘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自我調控情緒,以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來面對生活。
(5)恰當的運用暗示進行教學。心理學當中,暗示可以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積極暗示可以給人以力量,促進目標的達成,而消極的暗示,會阻礙目標的達成。在思想品德課中,經常對那些不愿意參與到課堂中的個別學生進行的暗示,一個肯定的微笑,一個堅定的眼神,這些都是一種積極的暗示。對于全班同學而言,語言上的暗示使用的會更多一些,如:相信大家一定會按時完成我們的學習任務,大家是我心目中最棒的學生、大家加油,一定會取得優異的成績、革命尚未成功,同學仍需努力等,這樣的語言,一定程度上會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會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些老師見學生作業一塌糊涂,回答問題張冠李戴,考試亂寫一通時,氣憤不已,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學生發火甚至是罰抄作業等。這時學生給自己的心理暗示是:我很笨,我不可救藥,老師厭惡。一旦這種暗示置于學生的潛意識中是很難根除的,所以教師必須意識到自己行為帶給學生的影響,從而謹言慎行。努力發揮它的積極作用,盡量克服它的負作用。
作為教學工作者,應承擔起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責任,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讓我們關愛學生,相信學生。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推行,定會打開學生的心靈,激發更多潛能,使之完善自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