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婷
【摘 要】默會知識這一概念在20世紀被提出,在互聯網時代突顯出新的特點。語文教學尤應重視默會知識,其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至關重要,具體體現在認知形成、人格發展、行為表現3個層面。以《貓是老虎的先生》為例,結合默會知識的性質和特點從教學環境的創設、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等方面,提出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默會知識的若干策略。
【關鍵詞】默會知識;小學語文教學;運用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長江大學2015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內隱視角下小學生默會知識學習實踐對比研究”(編號:201150075)的科研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6-0011-02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默會知識已經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中引起重視。默會知識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也已經得到了初步認可。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默會知識的運用還停留在機械層面,不能靈活地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默會知識概念界定
知識是什么?一直以來,人們善于從那些保存下來的歷史記錄中找尋關于知識這一概念的理解。在這樣的共識下,那些有跡可循的以各種形式保存并傳遞下來的才是知識;那些無法用語言或者文字表達的,很難被保存,也往往不被看作是知識。事實上,由實踐到理論是個復雜的過程,人們實際獲得的認識成果不一定能發展成理論,也就是說并非所有的實踐過程都能通過語言及文字轉換為理論、學說等形態,主要原因是人們由實踐所獲得的知識有一大部分是默會知識。
默會知識是什么?1958年,英國猶太裔物理化學家、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明確提出了“默會知識”這一概念。他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可以用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表述的知識,通常被稱為“明言知識”(或稱為明示知識、顯性知識);另一種是指尚未被言語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識,被稱為“默會知識”(或稱為暗示知識、隱性知識)。
默會知識的概念在20世紀被提出,而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又必然突顯出新的特點。互聯網時代下,各種知識信息蜂擁而出。知識的數量驟增,知識的傳播方式更多樣,知識的種類更加復雜。但是,仔細查看后不難發現,通過當下手段傳播的知識更多的是明言知識。相對而言,那些礙于傳播的局限性和接收的有效性、“不為人所知”的默會知識顯得更為稀有。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默會知識的價值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重視顯性知識,包括字詞句、修辭、文學常識等。為了使學生“學得好、考得高”,教師往往用生硬的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方法無論是對教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更易操作,但卻難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預期。由此可見,把顯性知識等同于知識,必然造成默會知識的缺失,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產生嚴重缺陷,使知識由于缺乏必要的成分而無法轉化為能力,更無法談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了。然而,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默會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更加重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特別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指出語文課程應該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默會知識在其中的體現就可以以語感為例,在掌握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同時,語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最后達到全面提升語文素養的目標。
具體而言,默會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可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首先是對學生認知方面的影響。由于傳統語文教學更注重顯性知識,使得學生的認知風格偏向機械化發展。如果能在語文課堂中重視默會知識的學習,并且利用各種手段反復提取和練習,可進一步影響學生在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和語言等方面的認知變化。
其次,默會知識的價值體現在學生的人格發展之中。就傳統的顯性知識教學而言,課堂上加入默會知識更能發掘學生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心理品質。人格的統合離不開情感成分,而人格的形成受學校教育的影響。因此,語文課堂中加入默會知識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情感、生命體驗,更進一步決定著學生人格的發展和健全。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默會知識對于學生的行動價值。這里的行動,指的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一種比較持久的行為變化,也就是學習。學習既包含著感覺、知覺、記憶等一系列基本認知成分,也涉及情緒、人格一類的內部心理特征。在綜合了默會知識在學生認知和人格方面的“隱含價值”之后,這里談到的行動價值則相對明了。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的默會知識在影響學生內在的認知發展和人格形成之后,最終便可以學習,這種個體有意識的行動展現出來。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默會知識的運用策略
以上海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三年級第一學期)34課《貓是老虎的先生》為例,提出以下策略:
1. 激發學生的刻板印象,重視教學環境創設
狹義的教學環境通常特指班級內影響教學的全部條件,這也一直是教師授課時注重的部分。由于默會知識具有特殊的情境性,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通過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進行導入。教師通過環境創設,將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默會知識通過顯性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外化),讓學生從大腦中提取相關的刻板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課堂教學內容。
本節課中,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貓和老虎兩種動物,通過強調對比,使學生主動提取大腦中早已存在的對兩種動物的刻板印象。由此引發學生對文題的一系列疑問,比老虎看起來更弱小的貓怎么成了“先生”呢?
2. 基于既定的教學目標,提出學生自主目標
教案中提出的教學目標通常會全面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方面的具體情況。強調默會知識的學習,也就是強調存在于學生心中但沒有機會或表達不好的自我需求,這里稱之為自主目標。一般任課教師會在授課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同時也可能在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但由于學生能力的差異,不是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都可以完全達到教師預先設定的目標。
在本節課中,教師一開始就將教案中既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并對各個小目標之間的關聯做講解。然后,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課文,并就教學目標提出疑問。
3. 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輔助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充分考慮社會大環境、學科背景、教學對象的特點。當我們強調知識的學習時,總是提起“為遷移而教”。此前的語文教學中可能更注重死記硬背,但是不管學生記得多么清楚,通過這種方法獲取的知識不可能真正地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因此,應增加更多默會知識學習的環節,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從而讓知識能實現遷移。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針對解讀文章蘊意的環節,考慮加入選讀內容《農夫與蛇》。從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中找到與本篇閱讀文章相關聯的內容,特別是在分析人物性格時可以將兩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類比。
4. 著眼具體的學習情境,尋找最佳嵌入點
《貓是老虎的先生》摘自魯迅的《朝花夕拾》。這個故事既有傳統寓言故事的趣味,又結合了現實生活場景。文章開頭描繪了夏夜里祖孫二人樹下乘涼、談心的場景,接著又以神秘的“爬騷聲”引出貓和老虎的故事。故事雖短但充滿了曲折變化,先是老虎向貓拜師學藝,隨后急躁自大的老虎以為學到了全部本領而決定襲擊貓,最后貓爬上了樹,從容淡定地化解了眼前的劫難。文章最后一段的“僥幸”二字是全文的文眼,充分體現了文章的深刻寓意。
針對這一篇童話蘊意和生活體驗結合巧妙的文章,在課堂上傳授的默會知識應著重放在對貓和老虎兩個形象的分析上。利用故事發展的邏輯順序:拜師學藝——恩將仇報——化險為夷,分階段分析、總結兩種形象的特點。最后在理解“僥幸”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結合故事情節和性格特點,引導學生整合文章內容,提煉其中蘊意。
在默會知識地位日益凸顯的今天,其在小學語文教育領域的影響也越來越明晰。默會知識雖不能直接用語言或者符號清晰表達,但是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至關重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的有力措施,更是促進新課程改革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教師需要高度重視默會知識的內涵,理解默會知識的本質,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指導運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語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在默會知識的積累與運用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最終提升綜合素質。
總之,在強調終身學習的今天,學校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課堂上的知識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讓學生學到知識不是最終目的,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才是最終歸宿。
參考文獻:
[1] 郭強.現代知識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 袁迎春.默會知識與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1,(4).
[3] 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