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
摘要:生成性教學形態體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而這種動態的教學過程,不僅能夠有效拓展教師的思想與靈活運用的空間,也有助于促進學生領悟能力、探索精神的開放與形成,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有效性
生成性教學作為一種動態教學方式,不論在教學內容、還是手段上都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尤其對于小學語文來講,能夠活躍整個教學課堂。為此,教師應采用開放的教學模式,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注重課外拓展,進而不斷提高生成性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水平。
一、構建開放的語文教學模式
對小學語文來講,生成性是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空間、思維和時間等因素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要想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就要為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突破標準化教學思維模式的束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和尊重學生個性的發揮。作為一門靈活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要想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應重視開放性教學模式的構建。課堂上,教師應鼓勵每位學生積極說出自己的想法,互相交流,以此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動態性,增強教學氛圍的活躍度。對此,教師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結合教學內容與要求適當地調整教學地點,以及教學結構與時間,進而真正實現生成性教學。
比如,在講解《窮人》時,這篇文章進行大量的對話描寫,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對話練習。通過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也會在練習中不自覺地去揣摩主人公的心理。又如,在講解《草原》這篇優美的散文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感受文章中獨特的風土人情與語言中體現出的蒙古情懷。在學習后,教師再指導學生結合所學內容,以及自己的理解畫一幅畫,呈現出自己內心美麗的草原,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也能夠充分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學習。
二、豐富教學內容。加強課外拓展
動態的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具有多元化、互動性和具體性,不僅能夠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新穎、豐富的知識。教材中的語文知識,僅是一條小河,不僅有限且更新也比較遲緩,而通過課外拓展,通過各種開放性渠道獲得的知識不僅是無限的,也是無形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積累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也較為深刻、持久。因此,要想提升生成性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重視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比如,在講解《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記敘文時,文章講述的是給作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童年往事。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習后,對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選擇一件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童年經歷,將這件事寫成記敘文。通過指導學生借鑒這一寫作方式,靈活地運用和整合不同事件,不僅有助于生成性教學目標的實現,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創新教學手段。增強感悟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對于開啟學生的心靈成長之門有著關鍵作用,加強生成性教學也能夠發揮另一種關鍵作用。為了不斷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充分體現出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與靈活性,在生成性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與學生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共同探討所學知識,而不是一味采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個性化思想。教師可以將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科學整合,從視覺角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要想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讀。比如,在講解《詩經》這種經典優美的詩歌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帶領學生體會詩歌中的優美意境。又如,在講解《白樺》《太陽的話》等現代詩歌時,在指導學生誦讀過程中,不要刻意讓學生分析和理解這些詩句的含義,只要有感情的朗讀就好,在反復朗讀過程中,學生的感悟能力會得到逐漸增強。對于小學生來講,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都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對于小學語文學科來講,要想實現生成性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體會與內化,從而不斷增強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應正確認識到,提高生成性教學的有效性,對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未來學習、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應積極為學生營造開放、靈活的教學氛圍,充分體現出教學模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加強學生思想引導,發揮學生個性的同時,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覺悟力,促進小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