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瑤
【摘要】生物科學精神是基于培養中學生應當具備的生物素養及其深化提出的,本文將從教師管理、課程教學與評價、學生自主探究這三個維度進行分別探討。
【關鍵詞】中學生物 科學精神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180-01
什么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動態變化的概念,它跟隨科技處于急速的發展和變化中,具有時代特征。早在1916 年任鴻雋在《科學精神論》中就提出“科學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80年后,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周光教授發表了題為《加強科學普及弘揚科學精神》的講話[1]。隨著科學與生活日益緊密的聯系,科學精神也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提出:“本《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該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2]。而近日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則再次強調科學精神是中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基于此,我認為科學精神是對“生物科學素養”的深化,是踐行科學眼光看待問題,實事求是解決問題的精神。
本文分別從教師管理、課程教學與評價、學生自主探究這三個維度淺談中學生物科學精神的養成。
(一)中學生物教師的自我管理
生物科學是一門發展極為迅速的學科,因此中學生物學課程內容也處于不斷更新中。鑒于生物科學的這種特性,生物科學的教學過程充滿挑戰。生物學教師不僅要掌握一定教育理論方法、具有多種教育技能,還應當具有科學精神,注重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在研究中教學,在教學中研究。深入教育科研領域,以生物前沿知識為依托,摒棄過時的、錯誤的觀點,對中學課本內容的討論中避免絕對化的說法。生物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教會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現有的生物學知識,自身則應當落實“教師即研究者”這一理念,以具備廣博的科學文化素養,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崇高的科學精神,教學應時而變,不斷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尋找創新點,以教師自身治學態度影響學生的態度。
(二)課程教學與評價
在課堂理論教學上,與科學前沿接軌,開發科研潛能。近日,教育部考試中心下發了《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強調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與生命科學相關的突出成就及熱點問題。啟發教師依據課標內容,與生物熱點問題接軌,引起學生討論思考,借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同時實現課標要求。比如,在學習生物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根據課標“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可以聯系到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大隅良典在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上的開拓性研究。通過簡要介紹細胞自噬研究的進程,引出人們是如何發現“小隔間”--溶酶體的,溶酶體又具有什么功能,是如何發生作用的。然后,進一步介紹大隅良典的成就,他做了一系列精妙的實驗,進一步證明細胞自噬的關鍵基因,并創造性地證明細胞如何循環利用自身物質,向學生展示科學的奧妙,拓展學生智力空間和思維廣度,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溶酶體功能這個知識點的理解,還能帶領學生接觸生物科學的發展,感受科學家的生物科學精神。
在課程拓展學習上,應著重向學生展示生物學發展歷程。生物學作為一門完整的知識體系,往往只有少量生物學史附著其上,生物學與生物學史相分離,導致學生普遍對生物缺乏感性認識,作為基礎科學之一的生物卻無法起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作用。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將生物學史貫穿生物的日常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有更加深刻的感性認識,更透徹地理解和領悟生物學的基本知識,跟隨科學巨匠的腳步,領略滿是瑰寶的生物科學探究史。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蘊藏著很多生物學史知識。例如,“細胞學說建立的歷程”,“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這些可以由教師恰當引導,帶領學生體驗生物學家們孜孜不倦探索科學的過程。同時,建議學生自行搜集學習課程的相關史料,例如“生物進化理論的發展”,“DNA模型建立的過程”等等,將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有機結合,既激起其學習思考的火花,又培養其嚴謹、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參考文獻:
[1]王濱.對弘揚科學精神的哲學思考[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 02期: P49—P5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2月: P2—P3.
[3]尹璐, 藏敏, 張躍, 王晶瑩. 論美國理科教育中科學素養理念的發展[J]. 現代中小學教育, 2011年, 01期: P75—P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