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婭
摘要:高素質是現代公民最為重要的標志,初中階段的公民意識是以民族精神以及愛國主義為主。在新課改當中公民意識培養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要求之一,這一要求既有利于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還有能夠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本研究將學科建設和公民意識培養結合在一起,通過筆者的教學實踐對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公民意識培養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歷史教學;公民意識;教師;培養;學生
現代公民社會最重要的標志就是有具備現代公民意識的高素質公民。公民意識是一種現代社會意識形態,是公民對自己在國家中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利和社會責任的一種自覺認識,主要包括國家意識、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公德意識、環保意識等,對于初中階段學生來講其核心是以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為主的國家意識。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公民意識的培養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提高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加上中學生作為未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且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在結合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探索培養初中學生公民意識的各種有效途徑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現實意義。初中階段歷史教學需要培養的公民意識主要有愛國主義及民族精神、法律意識、價值觀念,其中最為強調的是學生對國家認同感,然后才是遵法、守法的意識,最后是責任、公德等意識。本文以研究公民意識的培養與初中歷史學科相結合為突破口,分析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意義以及公民意識培養所涉及的內容,并結合自己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公民意識的培養做了初步探索。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意義
學生有了歷史認同才會產生國家認同及民族認同,所以對于初中生來說通過歷史教學去了解我國的歷史作用和意義是非常大的。通過一定的歷史學習和訓練,能夠幫助初中生風度歷史意識,然后引發其對現實的理解和思路,進而形成公民意識。
1.利于學生適應社會發展。
初中階段的學生是社會化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學生公民意識形成的關鍵期,而學習歷史實際上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過去,而是讓學生習得歷史修養,進而做到思想上的遷移,從而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
2.利于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首先能夠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價值有充分的認識,因為歷史的過去性很多學生認為歷史是無用的,那么作為教師則應該在教學當中注重歷史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歷史知識的重要性,進而產生學習興趣。例如我們在學習“貞觀之治”的時候,教師則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視野的開闊,幫助學生認識到國家要強大就需要具有開放意識,同時還應該注重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建設。其次教師在進行公民意識培養中所使用的多樣化教學形式也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二、公民意識培養所涉及的內容
1.國家意識的培養。
初中歷史教學為學生國家意識的培養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例如初中歷史教學中講到的“四大發明”、講到的岳飛以及各個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等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在歷史的潮流當中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壯舉,這些英雄人物激發著學生的愛國情懷。另外外國史的教學還能夠讓徐色吸取愛國的營養,而這些內容都是可以成為學生國家意識培養的重要素材。
2.責任意識的培養。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人類歷史實際上就是人類對社會負責的延伸史,涉及到很多關于責任意識的素材,例如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文天祥、林則徐、譚嗣同等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公民的責任意識。
3.國際意識的培養。
歷史教學當中很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是培養學生國際意識的有效資源,例如在講授四大發明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么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方會遭遇不用的對待?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當前改革開放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將當時中國的發展放到整個世界環境中來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
三、提高初中歷史教學公民意識培養有效性的措施
首先要樹立起學生整體的、系統的觀念,然后作為初中歷史教師還應該去積極的爭取各種教育力量,將課堂教學的關鍵作用,和社會實踐的輔助重要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有效性。
1.深刻挖掘出歷史教材中能夠公民意識培養的素材。
初中歷史教學內容涵蓋內容豐富,有政治、科學、社會,也有經濟、文化等內容,總體上來講國內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世界史的學習則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求同存異的國際意識。例如教師在講授《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國家的強大能夠讓我們具有更強的歸屬感,對于該課程教師還可以采用視頻的形式進行相關影片的播放,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當中心靈受到洗禮,進而產生強烈的愛國意識。又比如,《我們身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告別了歷史課程中單純的歷史知識學習,而更加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初中生的興趣、思想、觀念等。筆者在研讀歷史教材時,結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發現這部分內容是向學生滲透公民意識的有效載體。學生對于這些內容比較熟悉,加上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學生十分自然地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順利地進入歷史課程學習。筆者通過聯系身邊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現狀,讓學生提出自己觀察到的社會、國家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和現象,有的學生提出了當前農村土地大量荒蕪、我國的糧食危機、環境污染嚴重等一些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并通過與老師以及同學討論,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抓住這些有利的切入點,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促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強化了學生的公民意識。
2.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性。
我們知道公民意識涉及到很多內容,同時有和現實結合的較為緊密,那么作為教師要想達到培養公民意識的目的就需要根據教學需要采用靈活性的教學方法,將講述法、角色扮演法和討論法靈活運用起來。例如《鴉片戰爭》這節課的講授方法教師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來進行,選取學生分別的扮演嘉慶皇帝、孫玉庭、巡撫、統領等角色,不僅能夠讓學生參與到表演當中,還能讓學生在表演當中體會到侵華日軍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傷害,對全面抗日的價值有更深的了解,從而激發起學生的為中華復興而奮斗的責任意識。
總結:
初中階段的學生是公民意培養的關鍵時期,該時期的學生應該形成的公民意識主要有愛國主義及民族精神、法律意識及價值觀念。而要想使初中歷史教學發揮出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作用,需要教師深刻挖掘出歷史教材中能夠公民意識培養的素材、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性。
參考文獻:
[1]張雪琴.中國公民意識生成之路及對當代中國的借鑒[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第69頁.
[2]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
[3]李高山.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公民意識教育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