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艷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改革,在新課程教學中相關工作者逐漸對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有了較高的要求。數學文化是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過程,學生能夠通過高中教學中對數學文化的學習不斷的了解相關數學生活知識,更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的重要價值,從而發展數學科學,因此,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文化極為重要。本文針對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價值意義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滲透措施,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教學;數學文化;滲透
在新課改教育逐漸進步完善下,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滲透逐越來越受到重視,不但能體現知識的發展過程,更具有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但由于部分數學教師在教育中更重視學生對知識概念的學習,往往忽略的數學文化的價值意義,使得數學文化未能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人們對高中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策略也逐漸進行研究。
一、數學文化的價值意義
隨著現代新課程改革,數學的教育觀念也逐漸發生改變,而數學文化的潛移默化熏陶能有效的塑造學生的正確數學觀,從而能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的數學文化的深刻價值,進而提升了學生的文化修養,也能使學生積極學習。現代高中數學教科書中的相關內容含有較多的科學內容,且其數學中名題都具有科學研究意義,數學文化具有較高的科學教育價值。數學教學中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它能從學生身邊中各方面體現到數學的應用,而在相關的其它學科中也有數學知識的身影,在社會生活其應用更為廣泛,數學文化中具有較高的應用教育價值。此外,數學文化中的人文教育價值也較強,數學內容中學習各大數學家生平實際及過往數學發展的重大事件,能夠讓學生感受的數學的發展并體會數學中含有的歷史文化成果。數學教學中大多的符號、公式、圖形、邏輯問題等都具有一定的統一美或對稱美等美學價值,在數學教學中學生能通過相關內容或數學名題發現,從而獲得體悟[1]。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措施
(一)通過數學故事滲透人文教育價值
通過數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的較多有趣的數學故事能有效滲透人文教育價值,可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講述一些數學發展的重要事件或成果等讓學生能了解數學的發展過程與數學知識的價值意義,從而能使學生積極學習數學內容,并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學生在學習豐富、有趣的數學故事后能夠感受到歷史數學家們對數學內容的熱愛與嚴謹的態度及探索精神等,從而能夠激勵學生規劃人生目標,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應注意在平時搜集相關的數學故事,并在教學或交流中合理插入故事,例如在講解二項式定理是可講述我國古代數學中的楊輝三角的故事,而在講解圓周率時可提到其發展歷程等故事,從而能將數學的相關成果與學生的生活及學習向結合,潛移默化的滲透數學文化中的人文教育價值。
(二)講述數學知識法發展過程滲透科學教育價值
在數學知識法發展過程中蘊含了較多的數學思想、數學思維、數學精神等文化內容,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合理講述相關知識內容的產生背景,說明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及數學家的科學精神,并講述其在歷史推移下的進步與發展,從而讓學生能體會的數學發展的重要性,也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如曹沖稱象的故事中利用了等量替換的科學思維方法,從而能夠有效的計算出大象的重量,這就好比數學中的A+B=C+B,所以C=A,不但能滲透數學文化中的科學教育價值,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在講述中適當引入其他數學的轉換知識,從而使學生能自主探索并發展出新的數學知識,為我國培養數學人才[2]。
(三)從生活的數學素材中滲透應用教育價值
數學文化中不但含有深刻的知識內涵,更具有豐富的應用價值,從而能保證將數學知識與數學文化結合應用。一般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知識或數學現象都能作為教學素材,從而能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能明白生活中數學知識應用價值。例如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能夠通過數學學習的比例問題保證相關數據的統計可靠有效,可在教授統計學時引入生活上如雙色球、彩票等抽獎方面的概率問題,從而使學生能明白概率統計知識,且數學知識能在天文學中應用,從而計算相應的星球軌道運行規律時間等。
(四)引導學生發現數學文化的美學教育價值
數學中的美學主要在其簡介、對稱、和諧統一、奇特等方面,學生通過學習到其中的美學價值,不但能夠陶怡情操,更能提高其思維品質[3]。例如數學中的運算符號及數字符號的都具有一定的簡潔美,而其中部分命題蘊含較高的邏輯知識,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合理運用邏輯思維并能強化其邏輯思維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滲透具有重要作用,而在進行教學時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并合理引入相關類容,從而有效的滲透數學文化,令學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感受體悟,進而能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并產生共鳴,進而提高數學的文化教育。
參考文獻:
[1]郭宗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意義和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1,28:60-62.
[2]池紅梅,毛雪琴.淺談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滲透[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0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