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穎
〔摘要〕結合本地區家庭教育現實,對農村中小學生的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核心家庭占主導,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家庭教育水平較低,課外時間管理松散,補課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方法溫和,家校合作思想狹隘。對此,提出了提高家長文化素質,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重視并研究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轉變責任意識,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加強培訓、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等措施。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家庭教育:現狀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11-0016-05
與城市家庭教育相比,農村家庭教育滯后很多。關注農村家庭教育,做好農村家庭教育指導,需要發揮農村中小學家庭教育指導主渠道的作用,加強農村家校合作,促進中小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遼寧省錦州市作為全國家庭教育實驗區,城市中小學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農村相對薄弱。要使指導工作有的放矢,了解農村中小學家庭教育實際成為必要前提。
一、調查目的
為了加強錦州地區農村中小學家庭教育指導,縮小城鄉差別,增強家庭教育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全地區家庭教育工作均衡、可持續發展,對全地區農村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展開了調查。
二、調查對象
選取錦州地區農村有代表性的兩縣、兩區的小學、初中和九年一貫制學校共四所。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此套問卷包括家庭的自然情況、家庭教育情況及家校合作情況三類問題,共發放問卷430份,回收有效問卷414份。
2.訪談法。采用問卷調查,結合訪談提綱對學校領導、教師進行訪談。
四、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家庭自然情況及分析
1.核心家庭占主導
從整體上看,核心家庭(父母與子女組成的家庭)約占86.72%,單親家庭(指孩子因各種原因失去父親或母親而與父親或母親組成的家庭)約占5.61%,重組家庭(指喪偶或離異后又重新擇偶組成的新家庭)約占1.98%,留守家庭(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家庭)約占3.65%。
結果顯示,大多數家庭的結構是完整的,主要以核心家庭為主,能為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為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提供有利保證。單親家庭、重組家庭比例不大,但應引起重視。這類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個性、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母親,同樣也離不開父親,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既然存在,就需要學校、老師對這類家庭的孩子給予關注,伸出援助之手,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重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比單親家庭還大,它牽涉兩個家庭的復雜關系,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更不可低估。留守家庭主要位于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因為貧窮,家長才為生計遠離家鄉和子女到城里打工,這類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成人的影響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
2.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文化程度是一個人文化修養最基本的參考要素,家長文化程度不僅影響著家庭教育環境,而且直接影響家庭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對孩子學習的輔導能力和水平。
表2顯示,錦州地區農村中小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整體偏低,基本處在高中及以下水平,初中文化占絕大多數且分布不均衡。沿海地區家長的文化程度相對高些,大學及以上的家長約占15.1%,這與沿海經濟發展有密切關系。隨著沿海開放政策的實施,沿海港口企業的發展,吸引了一定數量的有知識、有技術的人才涌入,帶動了家長素質的提升。
(二)家庭教育情況分析
1.家庭教育水平較低,課余時間管理松散,補課現象普遍
筆者在走訪調研中了解到,錦州地區農村中小學生的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大多數家長主要在自然狀態下進行教育,普遍采取潛移默化地影響或以祖輩教育父輩的方式教育下一代。
從表3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課余時間的管理比較松散,孩子課余獨立支配時間的人數約占60%~90%,業余時間用于補課的人數大致占總數的1/3。可能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造成了農民家長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對孩子的課余時間進行監督管理。同時,補課已不是城里孩子的專利,農村孩子補課現象也很普遍。
表3還表明,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最大關注點放在了學習上。這與我國當下的就業制度、招生考試制度以及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密切相關。社會競爭加劇,就業壓力大,教育發展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緊缺,對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評價標準單一是其深層次原因。由此也可以看出,當下的農民家長也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樣接受更好更高的學校教育,成為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者。
對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態度,調查顯示,45.89%的家長表示支持,51.21%的家長表示理解,不支持的僅占2.9%。說明家長雖然重視孩子的學習,但是不希望孩子有過重的課業負擔,普遍希望孩子在輕松快樂的狀態下學習,絕大多數家長對國家出臺的減輕孩子課業負擔的政策表示理解和支持。
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那么在教育中誰的責任更大呢?從表3可以看出,約70%~80%的家長認為“家長的責任更大”,接近20%~30%的家長認為主要責任在學校。
2.家庭教育方法溫和
表3顯示,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主要采取鼓勵和批評相結合的方法,懲罰、責罵只占少數。當下由于農村家庭的孩子較過去相對較少,家長對孩子疼愛有加,管教孩子舍不得過多使用懲罰,而是溫和施教。雖然有少部分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仍采取懲罰責罵的方法,但人數較少,不是主流。表揚、鼓勵和批評教育都是教育實踐中常用的教育方法,家長如果能正確運用必將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三)家校合作情況及分析
1.家校合作思想狹隘
家校合作,顧名思義是家長與學校的合作,是為了共同的目的“相互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具體說來,就是家長與學校以培養適應社會的全面發展的人為共同目標,在教育過程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雙向互動、優勢互補的教育行為模式和關系模式。既是家長了解孩子在校表現,對孩子進行具體教育的途徑,也是學校了解孩子在家表現,讓家長更好地配合學校開展工作的重要途徑,是家校聯手共同育人的好辦法。
本研究從家長主動與老師聯系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配合學校和老師開展工作、解決孩子的具體問題”三個方面對家校合作情況展開了調查。結果顯示,為了“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的家長所占比例平均為42.75%,選擇“配合學校和老師開展工作”的家長所占比例平均為22.22%,“解決孩子的具體問題”的家長所占比例平均為34.06%。上述統計數字表明,以“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為目的的家長居多,其次是“解決孩子的具體問題”,“配合學校、老師開展工作”的僅占少數。由此看出,家長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更重視的是孩子的具體問題;從大局出發,配合學校、老師開展工作的家長相對較少,這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部分家長的家庭教育思想相對狹隘,教育視野較窄。
2.影響家校合作的主要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家長選擇“影響原因是家長合作不夠”的平均為75.12%;選擇“學校重視不夠”的平均為21.01%,說明影響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在家長而不在學校,有學校的原因,但相對來說較弱。究其原因,部分農村家長為家庭生計整日奔波,在時間和精力上無法顧及孩子,更無法與學校及老師合作溝通,直接把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推給學校和老師。而如果與學校、老師溝通不暢,家長很容易對孩子在學校發生的問題產生誤解。倘若家長主動與學校溝通,有些誤解就容易化解。
從家長與學校溝通的方式來看,家長最喜歡的溝通方式主要為面談和電話、短信、便條溝通等,平均約占51.21 %和45.65%,這些溝通方式對農村家長來說便捷、不需要太多智力投入;網絡(QQ、微信等)溝通約占3.14 %,這與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密切關系,使用信息技術、智能手機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目前,先進的家校溝通方式在農村難以得到廣泛應用,這給家校合作信息化提出了挑戰。(表4)
(四)家庭教育指導情況及分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人最早接受的教育。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學校教育只有與家庭教育有機配合,才能更好地培養、教育好下一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長期以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調、不一致的現象時常發生,尤其在家長高度重視孩子的教育,部分學校又無法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當下,學校面臨的挑戰顯得尤為突出。因此,現階段,學校有責任、有條件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那么,家長有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培訓的需求嗎?如果有,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指導呢?
從表5看出,30.43%和56.52%的家長表示很愿意和愿意參加家庭教育培訓,說明當下家長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從內心渴望教育好孩子,愿意獲得家庭教育知識,希望科學地培養和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將來在社會上有所成就。就家庭教育指導方式來看,“家訪”“網絡手機”“家長會、家教課、講座”和“親子活動”等家庭教育指導方式平均所占比例分別為21.98%、11.59%、45.89%和19.81%。家長認為“最有幫助的家庭教育指導方式”是“家長會、家教課和講座”。其原因可能與家長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應用水平低有關,與家訪等傳統家校溝通方式的日趨減少有關,更與“親子活動”的家庭教育指導時間少、容量有限有關。家長更青睞于方便、直接、快捷、大容量、高效的家長會、家教課、講座等指導方式。
其實,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作為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家訪仍有它合理的一面,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式,需要繼承和發揚。學校教師走進學生家庭,親臨現場,近距離地與家長接觸和溝通,更能了解家庭教育的真實情況,使孩子的個性特征得以被尊重,潛能得以被開發,更能體現個性化指導的特點。通過“親子活動”加強指導更適用于小學生,符合低齡兒童的心理特點,有助于家長通過密切情感關系加強對孩子的教育。調查發現,家長最需要的家庭教育知識是“科學教子經驗”和“科學教子方法”,分別占被調查總數的40.34%和37.44%;20.53%的家長對“建立科學育子觀念”有需求,希望將學到的家庭教育知識直接運用到孩子的培養教育上。
五、討論與建議
(一)重視并研究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特別是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
教育工作者有責任聯合婦聯、關工委、文明辦等部門采取具體措施,關愛、引導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孩子的心理發展,促使他們與健全家庭的孩子一樣獲得健康成長的空間。
有父母參與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優化的家庭教育模式。針對留守兒童在偏遠山區大量存在的現實,學校要重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通過家訪,加強學校監管,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制度,讓父母樹立家庭責任感,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展,盡量創造條件保持親子關系的存續與完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雙方應該留下一位監管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二)提高家長的文化素質
村委會、婦聯等基層組織可以創辦夜校、培訓技能學校、設立圖書館和其他培訓機構,利用農閑時間讓農民接受教育,為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提供必要的設施和保障,逐步讓農民樹立學習的意識。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農民會有更多的閑暇時間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我國普及義務教育年限即將延長(2020年達到12年),農民家長文化素質的提高指日可待。這必將為農村孩子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為孩子創造力的開發提供條件。
(三)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
教育觀是一個人如何看待教育的問題。正確的教育觀是把孩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培養健全人格和全面發展的人為己任,塑造孩子快樂、幸福的人生。隨著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逐步落實,各項制度的逐漸規范和完善,正能量成為社會主流,家長更應該重視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把孩子培養成具有核心價值觀、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能、具有良好身體素質和審美情趣的合格勞動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教育”下的定義為“學會生存”。 因此,學校要指導學生和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即“在遵守社會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在最短的時間內從經濟上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或自立于社會。”當前,在我國就業壓力日趨嚴峻的現實情況下,家長要教育孩子樹立“通才”與“專才”并行發展、“行行出狀元”的理念,使孩子在未來社會成為一名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四)轉變責任意識,打好“立德樹人”基礎
家庭教育就其實質來說是個別教育,學校教育是整體、普遍性教育。針對孩子的個別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和成人的巨大作用是其他類型的教育無法比擬的。有人形象地概括出“孩子的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學校、成功在社會”的論斷。在對孩子的人格培養中,家庭的作用遠遠大于學校,孩子的性格和思想意識等情感智力大多是上學以前在家庭中培養起來的,學校德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教育打下的基礎。因此,家長要在家庭教育中打好“立德樹人”的基礎,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應一味地把孩子推給學校;應該樹立責任意識,明確家長和學校各自承擔的責任,家校合作共同育人,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五)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為滿足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學校必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行政部門要選派能力強、責任感強、管理水平高、懂業務、想做事、能做事、會做事的人擔任領導職務。好車需要車頭帶,只有真抓實干、清正廉潔的領導管理學校,才會帶動整個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良性發展,才能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才能增強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干勁。學校要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上級政府要落實國家關于教師待遇的有關規定,增加教師工資。國家要鼓勵優秀的學生報考師范院校,建立優質人才報考師范院校的機制。多頭并舉,齊抓共管,增加優質學校數量,從源頭上遏制補課勢頭的蔓延。
(六)加強培訓,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農村中小學校可以利用農閑時節,采取家長喜聞樂見的家長會、家教課、講座等方式統一對家長進行培訓,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當今社會,孩子是每個家庭的核心,孩子的成長關系著家庭、社會和民族的未來。學校要指導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傳播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傳授科學的教子方法,介紹成功的教子經驗。家長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明確家長應當履行的職責、承擔的義務,承擔起塑造孩子良好人格、品德的重任。
(作者單位:遼寧省錦州市教師進修學院,錦州,121000)
編輯/劉 揚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