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摘 要:立足化學實驗教學主陣地,最大限度地優化實驗策略,活化化學實驗教學,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挖掘學生潛能,激活學習動力,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化學實驗;激活;潛能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變“傳授者”為“引導者”,時刻牢記教是為學服務的,不斷改進實驗教學策略,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樂在其中,保持旺盛的探究欲,激活學習潛能。
一、創設新奇的實驗情境,激活學生的興趣潛能
充滿興趣感的學習才能保持最有效的原動力,教師借助化學實驗,創設趣味性的實驗情境,就會快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利用“水中著火、噴泉實驗、魔棒點燈、瓶吞雞蛋”等新奇的實驗情境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旦產生認知沖突,探究欲望便會被激發出來,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如,教學“燃燒與滅火”時,為探究燃燒的條件,教師先演示燒不壞的手帕實驗,結果完全出乎學生的意料,進而指導學生通過若干探究實驗得出燃燒的條件。為激起更大的求知欲,展示并提出如何使水中的白磷燃燒?學生在這種新奇的實驗情境中,探究欲望得到充分滿足,學習進入最佳狀態,從而激活了興趣潛能。
二、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激活學生的動手潛能
親自動手實驗是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情,在化學教學中,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動手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與探究能力。如,在學習凈化黃泥水、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探究純堿的化學性質等內容時,不妨讓學生利用現有的儀器藥品來進行實驗操作,方案設計由小組交流并進行匯報,師生互動評價優點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學生在教師規范若干實驗操作要點后,展開分組實驗,可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練,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動手潛能。
三、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激活學生的探究潛能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知識應讓學生自己找出來。”學生自己發現的規律,理解與掌握效果會更好。對于一般性化學規律的探究,應當燃起學生充當小科學家的激情,自主參與探究歷程。如,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時,給學生提供儀器和藥品:電子秤、錐形瓶、試管、燒杯、石灰石、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白磷、鋅粒、氣球等,引導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化學反應來探究,學生難免會選到有氣體參加或有氣體生成的反應,以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為例,敞口做實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并不相等,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改進實驗,在錐形瓶口扎一個氣球,得到了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的結論。驚喜之余,歸納凡是有氣體參加或者有氣體生成的反應,必須在密閉系統中做實驗,才能發現質量守恒定律。在發現真理的路上,不斷地迫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激活探究潛能。
四、開展實驗創新,激活學生的透視潛能
化學實驗始終給人以神秘感,有的實驗現象很明顯,有的實驗卻看不到明顯現象,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就要對實驗進行創新設計,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提高透視能力。如,在教學“堿的化學性質”時,把二氧化碳分別通入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中,發現前者變渾濁,后者沒有明顯現象。是不是二氧化碳不和氫氧化鈉發生反應呢?學生有不同的猜想,急切想知道實驗的真相。演示在充滿二氧化碳的礦泉水瓶里倒入適量氫氧化鈉溶液,蓋好瓶塞,還沒等振蕩,礦泉水瓶就發生了變化——變癟了,學生仿佛悟到了什么。而又有學生認為不足以證明二者發生了反應,理由是氫氧化鈉溶液中有水,也會消耗二氧化碳使瓶子變癟,他提出的方案是把氫氧化鈉溶液換成等體積的水做對比實驗,發現變癟的程度確實不一樣,學生恍然大悟,對二者能反應確信無疑。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身邊常見的儀器和用品設計出多種方案,在不同的實驗裝置中讓二者接觸,通過看到試管內的液面上升、錐形瓶內的氣球變大、燒杯內的水流入集氣瓶等現象,證明二者發生了反應。由無明顯現象到有明顯現象,由證明反應物被消耗到證明有新產物生成,由感性到理性,達到了升華,從而激活了透視潛能。
五、開發化學家庭小實驗,激活學生的科研潛能
化學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之一是“由生活走進化學,由化學走向社會”。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引導學生把學習化學的時間和空間移到課外和家庭,探究一些小科研課題,如影響鋼鐵生銹的因素、測定地窖中氣體的成分、自制簡易凈水器、自制酸堿指示劑、調查家庭用水情況等,通過課余查閱資料,利用身邊簡單易得的物品進行實驗,動手操作,觀察記錄,動腦比較,分析歸納,學生不僅獲得了新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方法,學生就會逐漸養成開展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從而激活科研潛能。
總之,通過不斷地改進和優化實驗教學策略,為學生搭建化學實驗的平臺,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動手,激活學習化學的
潛能。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朱永新.創新教育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