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紅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對素質教育的大力推廣,人們愈發明確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初中階段,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意識的黃金時期。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通過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初中歷史學科為例,淺析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常常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形式,使得歷史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而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就如俗話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想改變當前初中歷史學習的被動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主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和教師的課程改革、方法創新相結合,以達到高效教學的目標。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每一位初中教師應該重視的首要任務。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情況,簡單談一談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方法。
一、改變教學觀念是提高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
俗話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完整的教學活動中,不論是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都離不開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盡管素質教育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但是仍然無法忽視教師在教學時的引導作用。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想法。
首先,在教學時教師要從“課堂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轉變為“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時,減少自身的說教講解內容,有意識地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落到實處。其次,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角色,積極主動地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由傳統的課堂主導者變為現今的課堂學習引導者,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學習、探究的時間。
比如,在洋務運動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總結答案,而不要直接向學生講解洋務運動的過程、意義和影響等內容。即: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為什么洋務運動被認為是失敗的,尋找失敗的原因和對當時的社會產生的影響,進而推導出洋務運動的意義。教師通過有效引導,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主動探知,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更多的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保障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見要想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學習興趣是核心,也只有高興學來的東西才不會輕易忘卻。而科學研究也表明,學習興趣對于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影響,當一個人對某一項知識感到興趣時,就會興致飽滿、沉迷于學習鉆研之中,表現出強大的自我學習動力和意識。所以要想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教師就必須要激發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上的興趣和動力,以此督促學生自發自覺地學習。
1.設置開放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思維的碰撞能夠使人獲得新知,得到感悟和啟迪;熱烈的討論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所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要遠遠優于枯燥的個人學習。通過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討論、交流、思考,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還可以避免學生一個人學習時出現“神游天外”的現象,更好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宗旨,設置相關開放的話題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看法和理解。
如,讓學生討論“如果是自己代替左宗棠收復新疆,應該如何做;新中國成立,從哪些方面去做可以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國家”。這些問題相對來說更加靈活,比起枯燥的意義、影響更加使學生有話題可聊,這樣無形中就會增加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對相關問題進行查閱、思索、討論。
2.提高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枯燥的歷史知識哪怕是對歷史有興趣的人也會逐漸消磨掉其學習的熱情,無法堅持自主學習,所以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將變換自己的語言,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和表情配合教學;還可以在講到某一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時候,穿插一些小故事,增加歷史知識的趣味性;亦可以推薦學生讀一些歷史相關的課外書籍,如,《袁騰飛講歷史》《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等等,
課外閱讀,既豐富了知識量又增加了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進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意識。
總之,培養中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的方式有很多,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積極改變自身觀念,學會與時俱進,進行合理的學情分析,選擇適合學生的方式進行教學,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參考文獻:
[1]秦德淑.創新開拓,優化設計,培養初中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J].網絡導報,2012.
[2]李君.試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華章,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