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祥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實行,中學歷史教學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發展教育和生存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的發展和生存意識。主要針對以生存與發展教育為導向的中學歷史教學進行分析和闡述,希望給予我國教育行業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生存與發展教育;歷史教學;以人為本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歷史教學的功能也實現了轉變,從以往的“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向“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維,進而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轉變。同時歷史學科在教學方式、教學實踐、教學管理、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價方面都實現了創新和改進。本文主要針對以生存與發展教育為導向的中學歷史教學進行探究,對推動歷史學科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生存與發展教育
以人為本是開展生存與發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新時期教育創新的重要思想。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兩大主題,而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以史為鏡,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歷史教學,教會學生如何生存、如何發展。生存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生存的方法,更是讓學生明白生存的意義,發展教育的目的則是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個體精神。在新時期下生存與發展教育更符合時代與社會的發展。
二、將生存與發展教育貫穿于中學歷史教學的具體措施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歷史教學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特別是歷史教師,一定要充分抓住素質教育的機遇,勇于接受教學中的各項挑戰,開拓進取、負重自強、勇于創新,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課前準備、課堂教學、教學評價以及教學反思等環節,貫徹生存與發展教育,并且以此為導向,滲透給學生發展意識和生存意識,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操,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進而開展主動學習,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和道德品格。
1.教學準備環節
在教學準備環節中教師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科學制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知識水平選擇教學策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學生創設擬真的教學情境,進而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要仔細分析學生情況,以生存與發展為立足點,通過問卷調查、提問、談話以及觀察等形式,了解以及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每個學生的智力因素,同時還要對學生的性格特點、愛好興趣、年齡意志等因素進行有效分析;其次,教師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將生存與發展教育融入教學材料中,如在學習“大禹治水”這一故事的時候,教師要突出講述在惡劣的環境下,大禹為了部族的生存,帶領人們與洪水抗爭,開挖水渠,成功治理水患;最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識水平科學選擇教學手段,通過教學滲透給學生發展意識和生存意識,通過歷史圖教學、歷史劇編演、歷史調查、歷史訪談、問題探究以及資料研習等策略開展課堂教學。
2.教學實施環節
教學實施環節是貫徹生存與發展教育的關鍵環節,但是由于教學實施環節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例如,教學環境變化、教學思路調整、應急事件處理以及學生狀態變化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教學實施不能按照教學設計而進行,對課堂教學效果帶來一定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靈活選擇教學策略,通過鮮活而具體的課堂教學,實現歷史教學與生存發展教育的充分融合。如在學習“生命起源”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與學生共同討論生命是什么,人在社會中應該如何生存,實現自身發展。通過討論,學生或許無法完全理解生命的意義,教師還要利用教學設備、環境以及教具為學生創設情境,進而開展生存與發展教育,帶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實現預定的教學效果。
3.教學評價環節
在教學評價過程中要以生存與發展教育為評價導向,在通過成長檔案袋法、學生自評法、活動法、觀察法以及考試法等方式進行評價的同時,教師還要注重評價的效果和評價可能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在重視學生發展、知識掌握以及思維鍛煉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發展與生存的能力,將生存與發展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評價中。
4.教學反思環節
在教學結束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學總結和反思,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是否以生存與發展為教學導向,是否落實教學目標,是否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和發展意識,生存能力有沒有得到提高。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豐富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總之,在新時期下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中學歷史教學迎來了發展新機遇,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生存與發展教育為教學導向,從學校環境、自身情況以及學生實際為出發點,積極參與到歷史教學創新中,進而發揮歷史作為人文學科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曉紅.以生存與發展教育為導向進行中學歷史教學[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1.
[2]駱志煌.人文素養導向的中學歷史學科思想與方法[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