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蓓婷
【摘要】勞動與技術教學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動腦欲望。教學時教師利用DIY的實踐機會,做到一課三探:探習、探究、探賞。本文力求通過“三探”策略讓學生體驗DIY的快樂,勇攀勞動與技術之峰。
【關鍵詞】課前探習 課堂探究 課后探賞 DIY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019-01
目前的勞動與技術課重視學生DIY能力的培養,通過動手實踐讓DIY理念真正地參與到勞動與技術課堂中。在每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進行“三探”學習策略:探習、探究、探賞,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明確努力方向,體驗DIY的樂趣。
一、課前探習 點燃DIY欲望
“探習”即對某課預先進行熟悉,初探預習課文。勞動與技術這門功課和其他課程不一樣,它有著自身學科的特殊性,在課前進行探習,讓學生事先對這堂課要學要做的內容有一個形象地認知和預習,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和DIY能力。
1.預讀文本,習得知識
課前探習工作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課內的學習質量。帶著課前探習中自己看不懂的步驟,就能較好地啟動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帶著問題邊聽課邊思考,求知欲增強了,只有求知欲增強,思考才會深入,收獲才會頗豐。
2.搜集材料,習得能力
學生的課前探習是為課內的設計制作服務的。只有課前進行充分的材料搜集,做到人人手中有“物”,那么學生就有機會進行DIY實踐,從動手動腦中獲得新知,習得能力。
3.調查活動,習得方法
從每個學生的不同生活背景獲得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課前調查生活,在匯報交流的時候教師要引領學生善于甄別、選擇適合于活動的典型資源,在調查匯報中習得DIY實踐的方法。課前調查探究作為聯系課堂與生活之間的紐帶,逐漸成為有效教學的必要前提。
二、課堂探究 達成DIY目標
“探究”即研讀文本,探索研究,組織學習。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根據文本的難易度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明確DIY的目標,必定會大大提高DIY探究實踐能力,并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
1.捕捉關鍵點——自主學習,講究“準”
有效的探究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學習的基礎上,自主學習,讓學生們有了自己一定的感性認識和獨特的觀點、感受,探究討論時,組員們就會各抒己見,并大膽創新,圓滿完成了任務。
2.瞄準困惑點——適度引導,體現“活”
解決學生的困惑是要深入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技能水平前提下,架設一個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由局部到整體的學習坡度,讓學生盡可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也只有把困惑點解決了,一堂課才算真正的完成了、成功了。
3.把握介入點——示范合作,感悟“情”
由于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的特點,教師指導的“介入點”一定要把握好時機,課上教師要把難點、關鍵處講清楚、講透徹,使學生進行合作DIY活動時感覺到勞動與技術并不難,產生好玩的興趣。充分地展示了學生在這堂課DIY活動的參與性和課堂的有效性。
三、課后探賞 體驗DIY快樂
勞動與技術課堂上的所學、所得,都是為了日后在生活中有所“探賞”,學過后反復地實踐并在評價欣賞中有所收獲。學生把美麗的勞技課帶到課外,讓學生深深參與到在DIY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學習勞動與技術,使大家的生活更得心應手,學習錦上添花,體驗DIY快樂。
1.交流分享:張揚個性情感
教師可利用好課后活動開展組織一些小競賽、qq群聊、微信平臺交流,通過網絡及時反饋課堂的所學所得,同時進行DIY經驗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課外交流分享活動所帶來的成功體驗,美美地用勞動與技術去張揚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情感。
2.展示賞析:演繹溫馨評價
展示欣賞是勞動與技術課不可或缺的組成,學生有被展示的愿望。教師可以在展示評價時將學生的作品成果“展示”出來,如開設“我的DIY天地”專欄、“DIY作品樂園”展示區等激勵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DIY的興趣和信心。
3.拓展探尋:開發創新潛能
合理地進行課外拓展探尋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都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將受時間限制的課堂中所完成不了的作品在課外完成。還對技術原理進行課外的遷移,這都為學生今后從事生產勞動打下了基礎。
勞動與技術課通過“三探”學習策略,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使勞動與技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三探”學習讓學生的DIY實踐活動更豐富多彩,學生的勞動創作熱情更高漲。DIY讓學生在觀察、模仿、想象、概括和創造中讓眼、手、腦并用,不但對培養學生的DIY實踐能力大有幫助,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聰明智慧大有裨益,并把真、善、美注入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1]李克東.勞動與技術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2]余文森.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3]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M].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2008年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