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高中數學課堂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乏味,為了高考一些學生還是在埋頭苦學數學。他們之所以覺得數學難,大部分都是沒有找到學習數學的方法,一些學生甚至在學習數學時只是模仿老師,沒有自己的思維。現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確實存在一些弊端,學生思維模式存在固化狀態,沒有任何創新。高中數學本身的特點就是難,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沉重,學生沒有發揮自己潛力的空間。若還是使用傳統教學模式,只會讓傳統模式的弊端更加顯露。本文從傳統教學的弊端方面,探究如何實現高中數學互動教學。
關鍵詞:傳統數學教學;高中數學;師生互動
一、高中數學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1、高中課堂氣氛沉重。在高中數學課堂上,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老師每天在講臺上賣力的講,學生在底下坐著被動的聽。這樣一節課下來課堂中除了老師的聲音,可能就沒有其他聲音,一節課下來非常安靜,課堂氣氛也是非常沉重。學生課上只是單純的聽,不動腦的話,一節課是完全沒有效果的。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發揮。
2、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能力。在現在高中的學習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關鍵的。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夠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
有這樣一道題,兩個連續奇數的積是323,求出這兩個數。老師在課上會教給學生,設較小的奇數為x,另一個為x+2。如此就會得到一個方程x(x+2)=323,由此學生就可以解出兩個奇數為17、19或者-17、-19。其實這道題還有多種解法,設較大的為x,另一個為323/x,得出x- 323/x=2.而這樣解出的答案和上面是一樣的。老師講課時往往只講上面第一種,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阻礙學生的思維拓展。
3、學習方法單調不會靈活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在學習中只是去模仿老師。所謂,有什么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這句話應該也是傳統模式導致的。我認為學生應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學生不要總是圍繞一種學習方法解題,往往這一種方法可能會使自己在解題中困住。
二、實現高中互動教學的策略
所謂教學互動,可以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可以是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互動,互動式的教學能夠增強師生間的交流溝通,融洽師生關系。互動式教學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
1、創新教師的教學模式。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學生與教師在學習中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擁有高效率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面可以讓學生積極的回答問題并不斷給學生鼓勵和鼓舞,并不斷帶動其他的學生在課堂上面變得更加的積極使得課堂變得更加的充實。
例如,某人買了13個雞蛋、5個鴨蛋、9個鵪鶉蛋,一共花去9.25元。如果買2個雞蛋、4個鴨蛋、3個鵪鶉蛋,則共花去3.20元,試問只買雞蛋、鴨蛋、鵪鶉蛋各一個需要多少錢?這道題較貼近生活實際,老師在講題之前可以讓學生自己先發揮能力解一下這道題,然后再小組討論,學生互動式的交流可以讓他們對于這道題激出新的思維,再由小組派一個人去講臺講解這道題,其他組有不同的解法也可以上講臺上與同學分享。
2、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并不斷升華。在生活環境中細心的觀察,才能把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內容在實際中應用,不斷的發現知識的不足,再針對性的學習最終達到知識的學以致用,這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都是用數學來解釋的。老師在講到概率這一模塊時,可以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給同學講題,在課上,也能通過某一個概率結論,各小組同學都結合實際生活舉出反例或者正例,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交流,加深學生對于概率問題的理解。
例如,甲、乙兩名籃球運動員,甲投籃的命中率為0.6,乙投籃的命中率為0.7,兩人是否投中相互之間沒有影響。求兩人各投一次,只有一個人命中的概率?像這樣的題貼近現實生活。學生們不僅學習了新的知識,還可以把知識充分利用到生活實際中。
3、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數學教學中。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教學模式與時俱進,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強了與實際社會之間的關聯,注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在高中數學中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數學教學中,實現多媒體與紙質課本知識的互動。
例如,在一些幾何教學中,教師若只是在黑板上把圖畫出來,平面圖還可以,立體圖就比較困難,利用多媒體以幻燈片形式為同學展示立體圖形的結構,讓學生一目了然。
三、結語
在現代的高中數學中存在著許多的教學弊端,只有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的改正才能實現高中數學的互動教學。現如今高中的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單純的學習,教學方式過于死板,學生在這種教學中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互動式教學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老師應采用適合學生的方法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在高中課堂上互動式教學不僅僅適用于數學,也適用于其他科目。
參考文獻
[1] 潘敬貞,楊曉宏.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促進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中國教育信化,2009,(24):59-61.
[2] 武彩娥, 商臨萍, 高俊平.互動交流模式在臨床護理教師培養中的效果分析[J].護理研究, 2007, (15):1396-1397.
[3]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12.
[4] 查有梁.“交流-互動”教學模式構建(下)[J].北京:課程·教材·教法,2001,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