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誠
摘 要:高校教育是為了將學生培養成人才,高校教育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橋梁,幫助學生構建人在社會中生活的能力和素養,成人成才,既為了自己更豐富多彩的人生,也為社會培養人才,促進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不斷進步,高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都在研究如何培養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就本人的職業來講,對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模式的研究是及其必要的。
關鍵詞:高校教育 個性化 創新創業人才 培養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110-01創新型國家的假設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創新,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我國提出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創新型國家主要決定于創新型人才的數量和規模,而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主要取決于高校教育,所以國家對高校教育提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并且在教育規劃教育中很明確地確定高校人才培養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要求著力培養品學兼優、實踐能力強的創新創業人才。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應注重人才的個性化培養,培養多樣化的創新型創新創業人才。
一、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應注重其中的人性化培養
隨著社會地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傳統的單一化人才培養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地顯示出傳統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現今社會的格格不入。人才的培養不像產品的生產,產品在一條生產線上生產便可以得到,但是那樣的商品是一樣的,完全沒有不同,用途也是一樣,而人才的培養是為了適合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需求,增強學生對職業的應對能力,也不是說所有的能力都要掌握熟練,而是要依據學生的自身特長、愛好等個性化培養學生的能力,由此就要建造個性化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個性化的含義
我們意識到個性化的重要性,還要正確認識個性化,才能采取正確有效的教育措施,培養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個性化教育就是在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其特點上展開適合學生的教育模式,發現特點,培養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創業實踐能力。
創新與創業之間有些微妙的關系,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業是創新的行動體現。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的人才,而創業人才也還要求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具備創業者的一定的能力與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學生全面發展,掌握技術與創新能力,但是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的前提是在個性化教育的基礎上,要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個性,培養多樣的人才,而不是同一模式化下的創新創業人才。
三、借鑒國外的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1.開展的創新創業課程
在英國我們許多高校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別開展了相關的創新創業的課程。英國某高校為本科生開展了創業基礎、企業管理等基礎的創新創業課程。研究生的創新創業課程相對于本科生會有難度的提高內容的加深等。本科就給學生提供很好的創新創業機會,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業意識等。
2.開展創新創業項目
在國外許多高校都開展了創新創業的項目,幫助學生更好地接觸科技創新、企業管理等,不僅在精神上支持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而且在物質財力方面都有很詳細的支持計劃。在美國許多高校為學生提供科技創新的啟動資金。美國高校設立本科生研究計劃,使學生專心致志。國外其他國家也都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幫助。比如印度,你讀高校為幫助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創業,設置了科技創業基金;日本高校設置科研項目,成立獎學金等。這些都體現了國家對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高度重視。
3.建立科技園
在國外的許多高校還專門成立了科技園,強化與專門的科研機構及生產企業的緊密合作,雙方有密切的合作關系,實現共贏。學生在與企業的聯系中,不斷的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業精神等,而企業則在學生的創新創業中獲取利潤。在科技園中許多的科技項目有高難度,但是也為學生提供了科技儀器和研究環境,學生可以在科技園中獲取更多的創新思路、創業渠道。總而言之,在企業和高校聯合打造的科技園中學生可以更好的培養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
4.實行導師制
國外的許多高校還開展了導師制,一個導師帶領幾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學生在導師的領導下必須完成相應的研究項目,并且可以獨自完成研究項目。實行導師制的優點就是進行小班教學,導師可以依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發現和挖掘他們的創新創業潛能。
四、我國應構建的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1.樹立正確的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意識
創新創業人才有著創新意識,創業精神,掌握專業技能和創業能力。敢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的基礎是高校實施個性化教育,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在學生的個性特點基礎上進行能力的培養,創新意識的培養,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擁有創業能力。打破傳統單一化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依據社會對人才的多種要求,隊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建立有彈性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2.借鑒國外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逐步開展國內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美國理科學生會接受到工科方面的知識教育,在理科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有一定高度的實踐能力。將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這樣學生在大學里學到知識,才能走向社會時用到工作中。在我國大學生的實踐課程已占有很大比例,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課的實習,進一步鞏固知識。
在我國研究生階段,實行導師制,學生跟著導師做研究項目,直到得出研究成果才能畢業。這些科學研究項目都能夠培養學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在研究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許多大學不斷開展創業基礎課程,讓學生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老師,并予以指導,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創業知識教育氛圍,培養創新意識,增長企業管理知識,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結語
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單一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符合時代要求。現在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多種需求,以及國外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加以借鑒,建立與時俱進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其中要注重人才培養的個性化。高校在教育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各大高校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在其個性特點的基礎上,因材施教,不斷地發掘創新創業能力。